拓跋珪為何卻忘恩負義對後燕發動戰爭?

後燕在北魏的崛起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起初因為拓跋珪的軍隊薄弱,後燕與慕容垂結盟。據史書記載:「燕、魏之與國,彼有內難,此遣赴之;此有所求,彼無違者」,雙方「和好多年,行人相繼」 ,導致後燕大軍大亂,徹底衰落。那麼,這是怎麼回事?

淝水之戰後,前秦滅亡,北方大亂。慕容垂和拓跋珪都著手復國。慕容垂隨即攻入河北,建立後燕政權。同時,拓跋齊雖然也建立了北魏王朝,但是他的實力和慕容垂是沒法比的。而且,拓跋珪還是慕容淳的弟弟,雙方有親戚關係,在這樣的情況下,北魏和後燕形成了聯盟。

但在慕容垂看來,他們和拓跋珪並不是盟友,而是諸侯,他一直想將拓跋珪收歸麾下。慕容垂曾派人去見商王拓跋俶,將印璽贈給西單禹,拓跋俶沒有接受。其後,拓跋齊派使者去見後燕,慕容垂卻說:「我增天下,你主不見我,何故不對?」使臣回北魏後,對拓跋珪說:「死,這或許是計策。」

拓跋珪是個有理想的人,他不會屈服於後牙的壓制。北魏與後燕的結盟是建立在相互利益的基礎上的,但隨著雙方國力的增強和對外戰爭的擴大,雙方之間必然會發生衝突。北魏討伐外國時,賀蘭氏被迫投降。可賀蘭氏族長卻暗中與荷那後燕做了一筆交易。後來,燕國大將慕容臨對慕容垂說:「我看拓跋騰此行,終將禍國。」

慕容垂非常重視,扣留了北魏使者,並向拓跋珪要了一匹好馬,遭到了北魏的堅決拒絕。與此同時,拓跋珪還派人聯繫到了西安的慕容勇。原來西燕是後燕的死敵,拓跋珪與慕容永結盟,慕容垂不能容忍,雙方的盟約也就此破裂。從政治上看,拓跋珪也是忘恩負義,趁著後牙長出來的機會,實力大增之後,雙方大戰在所難免。

394年,拓跋珪大舉控制代北地區,慕容垂也消滅了西燕,北方兩大勢力處於對峙狀態。第二年,慕容垂藉口拓跋齊「攻脅塞爾維亞各族」,對北魏發動戰爭,慕容垂之子慕容寶率領八萬大軍出徵。拓跋珪採取建城政策,清洗江山,誘敵深入。他率領後燕大軍直逼乾涸的河壁,發起奇襲。結果,後燕軍幾乎全軍覆沒。

神北之戰後,後燕損失慘重,慕容垂親自出徵。慕容垂雖然年紀大了,但拓跋騰知道自己不是自己的對手,所以並沒有正面面對慕容垂,而是主動帶兵撤退。拓跋齊知道自己的優勢是年輕,只要慕容不死,後燕就沒有問題。出徵途中,慕容垂病倒參軍。他繼承的慕容寶被拓跋珪撕得支離破碎,失去了河北的土地。拓跋珪依仗後燕,最終打敗後燕,北魏終於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