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 be or not to be是什麼意思? 它有什麼深層含意嗎?

To be or not to be是什麼意思?

原句是”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a question.”,這段獨白出自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這是莎士比亞最著名的台詞之一。

莎士比亞寫過散文、十四行詩、喜劇和悲劇戲劇,《哈姆雷特》寫於 1601 年,是一部“悲劇”類型的戲劇。

在哈姆雷特第三幕第一場中,台詞是“ 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是接下來的台詞。

王子面對父親的逝世,母親的改嫁,以及叔父的篡位。讓他內心充滿猶豫、矛盾和痛苦,於是才說出了這句經典名言。

“生存還是毀滅”是一個粗略的解釋,這句話反映出當時他的痛苦、疑惑,對人生充滿懷疑,覺得人活著沒有任何意義,還不如一走了之更好,可是又害怕死亡,不知道人死後會不會下地獄。所以在這段獨白裡,他非常猶豫,哈姆雷特在思考哪個決定更好? 在生命中受苦還是結束痛苦,究竟是死了更好,還是活著更好?

當他認為自己獨自一人時,他會大聲說出來,但他不知道死亡會帶來什麼。所以,哈姆雷特再次與自己辯論關於一個未知的事情,死後會發生什麼,有些人稱之為天堂或地獄;自殺或死亡或許會讓自己比生活中的痛苦更糟。

而莎士比亞本人的立場,是質疑天主教徒或基督教徒在死亡和來世時,是否真的會經歷這些。

至於這句話為什麼會這麼有名,除了莎士比亞的名氣之外,“to be or not to be”能成為後世廣為流傳的名言,是因為句子簡單好記,唸起來朗朗上口,如同詩句的韻律節奏,便於普通民眾傳誦流傳,所以現在很常聽到這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