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大多數人特別是中老年人應該都經歷過,小便時尿液呈現不同程度的黃色的階段,特別是晨起和晚睡前的最後一次小便,顏色都比較暗黃渾濁,很多人都會將這現象歸於生理問題、飲食問題,以為是小事沒有過多關注,其實這不僅是生理和飲食問題所致,特別是中老年人長期尿黃,造成原因還可能是病理、藥物等問題所致。
一、生理性因素引起的尿黃
大家知道,人體每天需要攝入一定的水分(每日約1L-1.8 L),中老年人日常飲水量不足,會使得血液濃縮,濃縮後的血液再經體循環流入腎臟,腎臟再重吸收利用產生尿液,此時產生的尿液量會減少,尿液呈高濃縮和高濃度的狀態,而且這種情況下的尿液,其中的有效成分容易沉積,形成結晶,顏色也更深更濃,所以對於不愛喝水的人而言,有時候能看見尿液不僅黃,尿液中還會有絮狀物一樣的渾濁,也是出於這個原因。
針對以上這種情況,也是出於對腎臟的保護,我們平日要及時給機體補充足夠的水分,建議每日飲水量在1.2L左右為最佳。
對於中老年人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隨之慢性疾病的發病率增高,機體也會需要藥物支持,如若長期使用複合維生素B片(例:維生素b2)、呋喃唑酮類、含有大黃類的藥物等,這些藥物的代謝產物都會造成生理性尿黃。
二、腎臟病理性因素導致的尿黃
腎結石引起的尿黃
腎結石問題:中老年人腎結石後,結石在空腔臟器內會移動,移動時可能會劃傷尿道的黏膜,從而導致炎症感染,隨機體代謝,排出的尿液會呈現橘黃色。
腎臟功能異常疾病引起的尿黃
眾所周知,腎臟是我們身體內最大的代謝工廠,當腎臟代謝功能出現問題時,尿色素、尿膽原也會隨之發生變化,尿色素增加,尿量減少,尿比重升高,就會出現尿液變黃的現象。
其次,由於腎臟本身具有代謝過濾和排洩的功能,人體在進食一些富含胡蘿蔔素的食物後,或者食用維生素B類藥物,或是食用一些黃色不易分解的色素時,在腎臟代謝和過濾的作用下,這些色素會經腎臟代謝、膀胱收集、尿道排出,排出的尿液顏色可以呈現黃色,如若是第二種情況,無需過多擔心,可自行緩解好轉。
生理性尿黃只要及時調整,對身體的影響不大,如缺水補水,藥物影響停藥後即可恢復清澈尿液,而對於病理性尿黃是需要及時治療原發病灶的,如果是腎臟原因所致的病理性尿黃,我們對其放縱不管,很可能會導致腎臟功能的進一步損傷,為了確定病灶建議可以先去醫院做輔助彩超、尿液、血液化驗等相關檢查,了解腎臟功能後再進行治療,從根本解決尿黃問題。
中老年人生理性尿液變黃可以針對性改善症狀,平日多喝水、多吃清熱解毒類食物等尿黃現象都可以得到改善,而病理性尿液變黃,是因為疾病所致,所以也需要根據具體的疾病合理用藥,如感染可以進行抗炎治療(頭孢曲松、左氧沙星等),結石可以體外碎石、服用排石藥等,針對病理性尿黃,只要疾病改善,尿黃也就迎刃而解了。
最後,希望大家平日裡對自己尿液顏色的變化要多多關注,做到及時發現,及時治療,我們要有一個健康的身體,這樣才能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