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中最為著名的經典之一,經文的核心是「空」的概念,是佛教思想中最為重要的概念之一。本文將會為您帶來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的全文以及它的解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解釋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
此句說明觀自在菩薩,通過行深般若波羅蜜多,照見五蘊皆是空的,因此能度一切苦厄。五蘊指身、受、想、行、識五種基本元素。
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這幾句話表明,色和空是一體的,並且五蘊(受想行識)也都是如此。這裡所說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意思是色相和空相併不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而是互相關聯、互相依存的。從佛教的角度來看,色相不是一個獨立存在的實體,而只是由諸多條件、因素所組成的現象,因此它們本質上是空的。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則是在強調色相與空相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因為沒有空性的存在,色相也不可能產生。相反,如果色相沒有存在,空性也就沒有所依託的對象。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則是強調五蘊也都是空性的,即一切法皆空的觀念。
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此句話則是從更廣泛的角度闡述了空性的概念,即一切法皆是空性的。諸法包括所有的事物、現象,包括時間、空間等抽象概念。它們並沒有獨立的存在,也不會因為某種原因而生、滅、垢、淨、增、減。換句話說,所有的事物都是一種無常、無我、無實性的現象,它們的本質都是空的。
「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這幾句話則是進一步闡述空性的概念。空並不僅僅是一個概念或是一種哲學觀念,而是具有實際意義的,它貫穿於整個宇宙萬物之中。因此,空不僅僅是針對一些特定事物的描述,而是包括了所有的現象。這幾句話列舉了各種事物的例子,從色、聲、香、味、觸等感覺器官開始,到眼界、意識界等更為抽象的概念,說明所有的事物都是空性的。
「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這幾句話則進一步闡述了空性的概念,說明連「無明」、「老死」這樣的事物也是空性的,它們並不存在獨立的實體。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罣礙,無罣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這句話表明,由於空性的存在,一切事物都是虛幻的,沒有實體存在,所以我們也不能通過獲得或擁有某些事物來達到真正的解脫。相反,真正的解脫來自於通過修行般若波羅蜜多,了解事物的本質,擺脫所有的執著和罣礙,達到心靈的自由和涅槃的境界。
「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這句話則是強調了般若波羅蜜多的重要性。三世諸佛都是依據般若波羅蜜多而得到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境界,因此,通過般若波羅蜜多的修行,我們也有機會實現涅槃的境界。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
這句話則強調了般若波羅蜜多的重要性和神奇的作用。它被視為一種咒語,可以除去一切的苦難和痛苦,是真實而不虛的。
總的來說,般若波羅蜜多心經是佛教中最為重要的經典之一,它傳達了佛教思想中最核心的概念——空性,這種概念從不同角度解釋了一切事物的本質和歸宿。通過修行般若波羅蜜多,可以擺脫執著和罣礙,達到真正的自由和涅槃的境界。同時,它也被視為一種神奇的咒語,能夠除去一切苦難和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