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牙和深層潔牙的差別是什麼?牙齒深層清潔什麼時候要做?

牙齒健康對於我們的整體健康至關重要。除了日常的刷牙和使用牙線外,定期接受洗牙和深層潔牙也是保持口腔健康的重要步驟。然而,很多人對於洗牙和深層潔牙之間的差別以及相關問題感到困惑。在本文中,我們將回答這些問題,幫助讀者更好地了解這兩種口腔護理程序。

洗牙和深層潔牙的差別是什麼?

洗牙(普通牙齒清潔)和深層潔牙(牙周治療中的一種,也稱為根面刮治和根面平整)都是牙科常見的口腔衛生程序,但它們的目的和操作範圍不同。

洗牙(普通牙齒清潔):

  • 1. 目的:洗牙主要是為了去除牙面上的牙菌斑和牙石(硬化後的牙菌斑),預防牙齒和牙齦疾病。
  • 2. 程序:通過使用機械或超音波清潔器械,來清除牙齒表面以及牙齦邊緣的軟垢和硬垢(牙石)。
  • 3. 深度:這種清潔只涉及牙齒和牙齦表面,不涉及深入牙齦下方。
  • 4. 頻率:通常建議每6個月進行一次,用以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狀態。
  • 5. 對象:適合所有人,特別是沒有嚴重牙周疾病的人。
  • 深層潔牙(根面刮治和平整):

  • 1. 目的:深層清潔用於治療牙周病,其焦點是清除牙齒深處的牙石和牙菌斑,以及牙齦袋內的病原體。
  • 2. 程序:包含兩個步驟:根面刮治是去除牙齦袋內和牙根表面的牙石和牙菌膜;根面平整則是使牙根表面變得光滑,阻礙細菌再次附著。
  • 3. 深度:這種手術涉及到牙齦下方,深入到牙周袋和牙根表面。
  • 4. 頻率:這是根據患者的牙周病情況和治療需要來決定的,可能需要分多次進行治療。
  • 5. 對象:主要針對有牙周病問題,特別是牙周病中期到晚期患者。

總之,普通牙齒清潔通常是預防性的保健措施,而深層潔牙則是治療性的介入,用於治療既有的牙周病。選擇何種清潔方式,需依據牙科專業人員的評估和建議。

牙齒深層清潔什麼時候要做?

牙齒深層清潔,又稱作齦下刮治或根面平整,是一種牙周病的治療方式,特別是在牙齒和牙齦之間存在較深的牙周袋時會進行。當牙周袋深度超過一定水準(通常是3毫米或以上),並且伴隨有牙齦出血、炎症或骨頭損失時,一般牙科衛生治療(比如標準的刮牙和拋光)可能就不足以清除所有的菌斑和牙結石。

以下是進行牙齒深層清潔的一些指徵:

  • 1. 牙周袋深度的增加:牙科專家會使用探針測量牙周袋的深度。如果深度大於或等於4毫米,並且伴隨有牙齦出血,則可能需要進行牙齒深層清潔。
  • 2. 牙結石的積聚:牙結石是硬化的菌斑,可以在牙齦線上方或以下形成。牙結石不僅刺激著牙齦,還能為進一步的細菌附著提供表面。普通的牙刷無法清除牙結石,需要專業的牙科工具進行移除。
  • 3. 慢性牙齦炎症:如果患者有持續不消退的牙齦炎症,即使在良好的個人口腔衛生後,也可能需要進行深層清潔。
  • 4. 骨頭損失與流失牙齒齒周纖維:在某些情況下,牙周病可能導致牙齒支持結構(例如牙槽骨和周圍的韌帶)的損失。X光檢查可以幫助確定是否有骨頭損失。
  • 5. 牙齒松動或間隙的形成:牙周病進行到某一階段時,由於牙齦和骨頭的後退,牙齒可能會變得松動,牙齒之間的間隙也可能會增大。
  • 6. 口臭或口腔異味問題:細菌和牙結石可以產生口臭。如果傳統方法(比如刷牙、使用牙線和漱口水)無法解決問題,則可能需要深層清潔來處理底層的問題。

當牙科醫生評估了上述狀況並建議進行牙齒深層清潔時,患者應該儘快進行治療,以防止牙周病的進一步惡化,這可能會導致牙齒丟失和其他健康問題。牙齒深層清潔是一種相對保守的方法,旨在去除牙周袋中的細菌、牙結石和患病的牙齦組織,有助於牙周組織的癒合和重建牙齒與牙齦之間正常的附著關係。

深度清潔牙是否需要麻醉?

深度牙齦清潔治療(也稱為齦下刮治或根面平滑)是針對牙齦疾病,特別是牙周病的治療方式。治療的目的是深入清潔牙齒和牙齦之間的深層袋狀結構,移除牙垢、牙石和細菌,以及平滑牙根表面;這有助於減少牙周袋並促進牙齦與牙根之間更好的附著。此過程可改善牙周健康,並減緩疾病進展。

是否需要麻醉通常取決於患者的疼痛閾值和治療深度。在許多情況下,牙醫可能會選擇使用局部麻醉來減輕治療過程中可能發生的痛感。局部麻醉可以是通過注射方式進行,將藥物直接送到治療區域周圍的組織中,於是患者在治療過程中不會感到痛苦。

在一些較輕微的案例,或者對於痛感較不敏感的患者,牙醫可能會使用非注射型的局部麻醉劑,比如凝膠或軟膏。

此外,對於有嚴重牙周病或者對牙科處理相當焦慮的患者,牙醫可能會合併使用鎮靜劑來幫助他們放鬆。這可以是口服鎮靜劑、吸入式鎮靜(比如笑氣)或者更深層次的靜脈鎮靜。

在任何情況下,適當的麻醉與鎮痛手段將由牙醫根據治療需要、患者的醫學史和個人喜好來決定。患者在治療前應該與牙醫充分討論預期的感覺、痛感管理以及麻醉選項。

如何在家清潔牙齦?

在家中清潔牙齦是維持口腔健康的重要部分,它涉及到去除齒垢和食物殘渣,防止牙齦病變,如牙周炎。以下介紹了一些清潔牙齦的專業方法和步驟:

1. 正確刷牙:

  • – 使用柔軟毛刷的牙刷,減少對牙齦的損害。
  • – 採用圓形或小幅震動的刷牙方式,避免橫向來回刷。
  • – 刷牙時間至少為2分鐘,至少每天刷兩次,特別是在早晨和睡前。

2. 使用牙線:

  • – 每天至少使用一次牙線來清除兩顆牙齒之間的食物殘渣和齒垢。
  • – 控制好牙線的力度,輕輕滑動到牙齦線下,但不要過分用力以致傷害牙齦。

3. 使用牙間刷:

  • – 對於牙齦線下和牙與牙之間的大空隙,使用適合大小的牙間刷。
  • – 輕輕旋轉和移動牙間刷,來清潔牙齒間的汙垢。

4. 漱口水:

  • – 使用含有氟化物或具有抗菌效果的漱口水來降低牙垢堆積和減少細菌。
  • – 跟隨產品指導進行,一般漱口1-2分鐘。

5. 飲食和生活習慣:

  • – 避開過多的糖分攝取以及粘性和硬的食物,這些可能促進齒垢的形成和牙齦疾病。
  • – 不要吸菸,因為菸草產品會增加患牙周病的風險。

6. 定期檢查牙齦的健康:

– 了解和觀察任何牙齦異常,如紅腫、流血或退縮等症狀,如果發現問題及時就醫。

7. 定期專業清潔:

– 即便在家中能有效進行日常護理,也應每6至12個月到牙醫那裡進行專業的口腔檢查和清潔。

遵守上述步驟,可以幫助維護牙齦的健康,並減少牙周病的風險。牙周病不僅與牙齒流失相關,還可能影響到整體健康,因此採取預防措施是很重要的。如果有任何關於牙齦健康的疑問或問題,請諮詢專業牙醫。

如何在家清潔牙齦?

深度清潔牙的頻率是?

深度清潔牙齒—通常稱為牙周清潔或根面刮治—是一種牙醫程序,旨在治療牙周病,這是指影響牙齒周圍及支持結構的疾病(例如牙齦炎和牙周炎)。深度清潔牙齒的頻率取決於個體的牙周健康狀況以及牙醫的專業建議。

以下是一些考慮因素和一般指導原則:

  • 1. 牙周病的嚴重程度:對於有中度至重度牙周病的患者,牙醫可能會推薦比健康人更頻繁的深度清潔。經過初始的治療後,可能需要每3到4個月進行一次維持性治療,以防止病情的進一步惡化。
  • 2. 個體的牙齦反應及治療的反應:有些患者的牙齦對治療反應良好,清潔後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牙周的健康。然而些患者可能會更快出現牙菌斑和牙石的重新積累,因此需要更頻繁的治療。
  • 3. 個人衛生習慣: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可以延長深度清潔的效果,而不良的口腔衛生則可能縮短治療間隔。
  • 4. 全身健康情況:嚴重糖尿病或其他系統性健康條件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頻繁的深度清潔,因為這些條件可能會增加牙周病的風險。

綜上,只有經過牙醫的評估後才能決定最佳的深度清潔頻率,通常是基於牙周健康評估,包括牙齦的深度測量、流血情況、牙齒的移動度等因素的綜合考量。對於健康的個體而言,常規的牙周維護,包括專業的牙齒清潔和定期牙周檢查,通常是一年兩次。而已經診斷出牙周病的個體,則可能需要更頻繁的治療,具體應該遵循牙醫的專業指導。

深度清潔牙是否會使牙齒變白?

深度清潔牙齒,醫學上稱為齒周清潔或根面刮治(scaling and root planing),是一種針對牙齦疾病(如牙周炎)治療的程序。其主要目的是去除牙齒及牙齦下的牙石(calculus)、斑塊(plaque)以及細菌,以達到消炎和控制牙周炎進展的目的。這個過程通常涉及使用特殊工具對牙齒進行刮治,以淨化牙齒下方牙齦深處的汙染物。

在技術層面上,深度清潔牙齒並不是以美白牙齒為主要目的的程序。然而,在去除了牙面上的牙石和斑塊之後,牙齒的顏色可能會有所改善,因為這些物質可能會給牙齒帶來黃色或者棕色的著色。因此,患者在接受深度清潔牙齒治療後往往能感覺到牙齒看起來更加潔淨、亮麗。值得注意的是,牙齒本身的顏色並未變化:深度清潔只是去除了表面的色素沉著。

如果患者的目的是讓牙齒顏色更白,則需要進行牙齒美白或漂白程序。牙齒美白通常涉及到使用過氧化物化學物質(如過氧化氫或碳酸氫鈉)來漂白牙齒色素,從而令牙齒的顏色變淺。牙齒美白可以透過在家自行操作的方式進行(如美白牙託或美白牙膏)或者由牙醫在診所內進行更專業的治療。

在進行美白治療之前,建議患者先進行深度清潔以獲得最佳效果。因為美白產品在清潔的牙齒表面上作用更均勻,效果也更佳。此外,去除牙齦發炎的環境能夠降低美白過程中可能對牙齦造成的刺激和不適。

總結來說,雖然深度清潔不直接令牙齒變白,但它能改善牙齒的外觀,並為進一步的牙齒美白治療提供良好的基礎。做好牙齒的日常保養和規律的專業清潔同樣對維護牙齒的美觀和健康至關重要。

深層清潔牙的風險是什麼?

深層清潔牙齒,又稱為齦下刮治(subgingival scaling)或根面平整(root planing),是牙齒周圍疾病治療的常見程序。此項治療主要用於治療牙周病,其目的是移除牙齦下與牙根表面的牙菌斑和牙石,以及消除細菌感染的炎症。即便這類治療在牙周健康維護上扮演重要角色,但它們仍伴隨著某些風險和副作用,以下為幾個可能遇到的風險:

  • 1. 牙齦出血:由於處理範圍包括牙齦下部分,刮治動作可能導致牙齦出血,特別是在牙周組織已經受到感染時。
  • 2. 感染風險:治療過程可能會打開原本封閉的口腔至體內的通道,提供細菌進入血液的機會,這可能會導致局部或更廣泛的感染。
  • 3. 牙齦退縮:深層清潔牙齒可能導致牙齦邊緣附近的組織量減少,從而導致牙根露出更多,這會使牙齒變得較為敏感,且外觀上可能不如以前。
  • 4. 牙齒敏感:清潔牙根時,去除了覆蓋牙根的牙菌斑和牙石,可能使牙根表面裸露,在某些溫度、壓力、糖分或酸性的刺激下會感到疼痛或不適。
  • 5. 咬合變化:在某些情況下,當牙周組織在治療後癒合,可能影響牙齒的排列或咬合關係,有時可能需要後續的調整,如矯正治療。

確保這些風險最小化的方法之一是選擇經驗豐富的牙醫或牙周專科醫師進行治療。在治療前進行全面檢查,明確牙周病的嚴重性,以及衡量相關風險,然後制定適當的治療計劃。同時,牙醫會根據患者的健康狀況,提供預防感染的策略,如使用抗生素。

患者在治療後也需要嚴格遵循牙醫的居家護理指南,包括正確的刷牙和使用牙線技術,以及定期的專業牙齒清潔,以確保良好的口腔衛生狀態並減少治療後問題的發生。

深度清潔牙後會痛嗎?

深度清潔牙齒,又稱為牙周刮治或根面刮平術,是一種牙齒清潔過程,通常用於治療牙周病。這一過程涉及到牙齒和牙根部分的深層清理,目的是去除牙石和牙菌斑,以減少牙周袋中的炎症和感染。

術後是否會疼痛,取決於個體對疼痛的敏感性、治療時的症狀(如牙周炎的嚴重程度)、治療過程中使用的局部麻醉方法以及治療後的護理。以下是有關術後疼痛的幾個方面:

  • 1. 術中麻醉:治療過程中,牙醫通常會使用局部麻醉劑來幫助減輕治療過程中的痛苦。如果麻醉操作得當,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應該不會感到太多疼痛。
  • 2. 術後感覺:在麻醉消退後,一些患者可能會覺得有輕微到中等程度的疼痛。這可能會伴隨有牙齦腫脹或敏感,以及在清潔過的區域感到輕微不適。
  • 3. 疼痛管理:牙醫可能會推薦或開具止痛藥,如非處方的NSAIDs(非甾體抗炎藥)來幫助管理術後的不適感。
  • 4. 護理建議:牙醫通常會為治療後的牙齒和牙齦提供詳細的護理指導,建議使用柔軟的牙刷,避免過硬或辛辣食物,以及採取適當的口腔清潔習慣(比如使用牙線和漱口水),以減少術後感染的風險,加快恢復。
  • 5. 恢復期:在初期恢復階段,牙齦可能會持續敏感,通常在幾天到一周內會逐漸好轉。如果疼痛持續或加劇,或者伴隨有出血、腫脹或其他併發症,應該聯繫牙醫進行複診。

總的來說,深度清潔牙齒在治療後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不適感,但是這通常是暫時性的,如果遵循正確的術後護理建議,大多數患者能夠很好地管理這一短期的不適。如果有任何疑慮或異常症狀,應與提供治療的牙醫及時溝通。

深度清潔牙後會痛嗎?

深度清潔牙後多久可以吃東西?

深度牙齒清潔,也被稱為根面平滑或牙周清潔,是一種牙科治療,旨在清除牙齒和牙齦下的牙垢和牙石,這可以幫助治療牙周病(牙周炎)。由於該過程比普通牙齒清潔更為深入,牙齦可能會比較敏感和脆弱,因此專業人員通常會建議在深度清潔後的短期內採取特別護理措施。

一般來說,患者可以在深度清潔牙齒後立即飲食,但應避免攝入堅硬、粘稠或熱的食物,以免刺激剛清潔過的牙齦。具體的等待時間可能會因人而異,取決於牙齦的反應以及是否進行了局部麻醉。

如果在治療中使用了局部麻醉,則需要等到麻醉效果完全消退後才能進食,這通常需要幾個小時。這樣做是為了避免在感覺麻木的情況下咬傷舌頭或頰部。在麻醉消退期間,建議患者攝取液態或軟食,比如湯、奶昔或蘋果醬等,這些食物不需要咀嚼,也不會對牙齦造成壓力。

在治療後的24到48小時內,最佳的飲食建議是食用柔和且易於咀嚼的食物,例如:

  • 1. 糊狀食物:如土豆泥、燕麥粥等。
  • 2. 蒸蛋或煮蛋:這些食物柔軟且容易消化。
  • 3. 魚類:蒸或烤制的魚不需要大量咀嚼。
  • 4. 糖稀類:如果醬、冰淇淋,但注意溫度不要太低以防敏感。
  • 5. 奶油湯或蔬菜泥湯:易於吞咽且不需要咀嚼。

要避免的食物包括:

  • 1. 硬食物:堅果、糖果、生蔬菜或硬果實類。
  • 2. 粘性食物:如牛奶糖、焦糖等。
  • 3. 過熱或過冷的食物和飲品:它們可能會引起牙齒敏感。
  • 4. 含有粒狀或纖維的食物:如覆盆子或黑麥麵包,因為它們可能會殘留在牙齒間隙或牙齦線下。

除了飲食指導,牙科專業人士也會建議在深度清潔後的一段時間內避免過度刺激的口腔衛生措施,例如激烈的牙刷清潔或使用牙線。此外,持續的口腔衛生保健對於維持治療效果和預防未來的牙周疾病有重要的作用。建議遵循牙醫的個別化建議以獲得最佳結果。

深度清潔後牙齦後需要多長時間會重新附著?

深度牙齒清潔,也就是齒周深層清潔治療或刻劃治療(scaling and root planing),是一種常用於治療牙周病的方法。這種治療過程涉及去除牙齒表面和根部的牙菌斑和牙石,以及平滑牙根以促進牙齦的癒合和重新附著。牙周病是一種由細菌引起的發炎反應,可以導致牙齦與牙齒的分離,形成所謂的”牙周袋”。

治療後牙齦的癒合和重新附著速度依人而異,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患者的整體健康狀態、牙周病的嚴重程度、治療效果和患者的口腔衛生習慣。通常,牙齦的初步癒合通常在幾天內開始,但牙齦的完全附著和口腔組織的恢復則可能需要幾個星期到幾個月的時間。

根據一些研究,牙齦組織的重新附著通常需要4到6周的時間進行重要的初步癒合。然而,牙周組織修復和再生的過程可能需要3到6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尤其是在嚴重牙周病患者中。此外,齒周深層清潔後要獲得最佳的癒合結果,患者需要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包括定期刷牙、使用牙線和定期到診所進行專業清潔。

重要的是,患者在齒周深層清潔後應按照牙醫的指示進行口腔護理,以減少發炎和促進牙齦組織的癒合。牙醫還可能會建議進行定期的跟進訪問,以監測治療進展並進行必要的維護治療。

深度清潔後不能做什麼?

深度清潔,不論是針對臉部還是牙齒,都是指一種比平時日常保養更徹底的清潔方式。這裡我將分別針對臉部護理和口腔護理後的注意事項進行詳細解釋。

臉部深度清潔後的注意事項:

在進行了臉部的深層清潔如去角質、面膜、或是專業美容SPA後,肌膚會變得特別敏感,因此有一些事項需要避免:

  • 1. 避免強烈日曬:清潔後的皮膚更容易受到紫外線傷害,所以應該避免在日常高峰時段直接曝露於陽光下,並且記得擦防曬霜。
  • 2. 避免使用含刺激成分的化妝品:比如酒精成分、果酸(如AHA、BHA)或是維他命C等成分,可能會對剛清潔過的皮膚造成刺激。
  • 3. 避免熱水沖洗:清潔後的皮膚較為脆弱,熱水可加劇皮膚乾燥,建議使用溫水或冷水沖洗臉部。
  • 4. 避免立即化妝:給肌膚留足時間自我修復和休息,最好不要在剛做完深度清潔後立刻施用濃妝。
  • 5. 避免進行其他皮膚刺激性強的美容程序:如雷射、換膚、微針等,應該給皮膚一個恢復期。

口腔深度清潔後的注意事項:

至於口腔方面,深度清潔通常指的是牙科的洗牙程序,即將牙垢、牙結石等清除,完成後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 1. 避免粗糙或硬的食物:剛清潔完可能牙齦會有輕微的腫脹或出血,需要避免吃堅硬、粗糙或過於辛辣的食物,以避免刺激牙齦。
  • 2. 避免高色素飲料和食物:比如咖啡、紅酒、茶和有色的飲料或食物,因為這些可能會迅速染色,影響清潔效果。
  • 3. 避免高糖份飲品和食物:高糖份容易引起蛀牙,影響口腔健康。
  • 4. 避免吸菸和酒精:吸菸會增加牙齒的黃斑和牙垢積累;酒精可能會引起牙齦刺激和腫脹。
  • 5. 避免立即刷牙:有時牙齦在洗牙後會變得較為敏感,建議依照牙醫的指導進行刷牙,有的牙醫會建議在洗牙後的幾小時內避免刷牙,以免造成不必要的刺激。

以上提供的是一般性建議,具體情況可能因人而異,進行深度清潔後,最好遵循專業人士的建議來進行後續的護理。

深度清潔後需要抗生素嗎?

我不是醫生,但可以提供一些關於口腔衛生程序後使用抗生素的一般資訊。在口腔深度清潔的情況下,是否需要抗生素取決於多種因素,包括患者的特定情況和所進行的治療的性質。

深度清潔,也被稱為根面刮治或牙周病治療,是針對牙齦疾病的一種治療方法。它涉及清除牙齒和牙根下的牙石、斑塊和細菌,有時會伴隨著根面平滑,以幫助牙齦重新附著到牙齒上。這項治療的目的是消除牙齦炎症,減少口腔細菌負荷,以及促進牙周組織的健康。

一般而言,如果深度清潔後的牙周炎症得到控制,且沒有復雜情況如免疫功能低下,大多數情況下不需要口服抗生素。但是,在某些情況下,如果患者有嚴重的感染、牙周膿腫、系統性疾病,或是在免疫系統低下等情況下,牙醫可能會決定使用抗生素以輔助治療。

在進行深度清潔後使用局部抗生素也是常見的做法。例如,可能會將抗生素凝膠直接應用於深度清潔過的牙周袋中,以幫助減少細菌的數量,並促進牙齦的癒合。這些局部抗生素通常是在手術後立即使用,有助於控制局部的感染和減少炎症。

抗生素的使用應始終由牙醫或牙周病專家基於患者的個人醫療歷史和臨床需要來決定,以確保恰當且有效地使用。濫用或不必要地使用抗生素會有增加抗藥性細菌的風險,以及可能的副作用。

為了獲得最合適的醫療指導和確定是否需要抗生素,請諮詢牙醫或牙周病專家,並遵循他們的專業建議。

為什麼深度清潔後牙齦會退縮?

牙齦退縮是一種常見的牙齒問題,可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不適當的牙齒清潔。在牙科領域裡,深度清潔通常是指牙周清潔,即刮治(scaling)和根面平整(root planing)。這些流程旨在移除牙齦下的牙菌斑和牙石,減少牙齦炎症,從而幫助治療或控制牙周病。

可能導致牙齦退縮的原因包括:

  • 1. 牙周期病:這是牙齦退縮最常見的原因,當牙肉發炎時會導致牙齦和支持牙齒的骨頭破壞。隨著支撐結構(牙槽骨和牙齦)的喪失,牙齦邊緣可能會向下移動,露出更多的牙齒。
  • 2.激烈的清潔手法:如果深度清潔時使用過度力量或者技術不當,可能會對牙齦產生創傷,導致牙齦組織損傷,從而引起退縮。
  • 3.遺傳因素:有些人因為遺傳因素而擁有較脆弱的牙齦組織,這可能使他們更容易在深度清潔後經歷牙齦退縮。
  • 4.牙齒的位置:如果牙齒位置不正確或牙齒擠壓,可能會增加牙齦退縮的機會,因為這些條件可以導致牙周清潔更加困難。
  • 5.年齡:隨著年齡的增長,牙齦自然地會有些退縮。
  • 6.菸草使用:吸菸和使用菸草製品會增加牙周病的風險,這也可能導致牙齦退縮。

要正確理解特定情況中牙齦退縮的原因,牙科專家會進行詳細的評估,包括患者的牙齦健康歷史、清潔習慣、生活方式因素以及深度清潔的特定細節,以便提供適當的護理建議和治療計劃。

綜上所述,深度清潔後牙齦退縮通常是由牙周病導致的牙齦炎症和支持組織損壞的結果,但也可與清潔過程本身的技術問題有關。治療後,維持良好的口腔衛生習慣和定期的牙科檢查至關重要,以確保牙齦健康。

總結:

洗牙和深層潔牙是保持口腔健康的兩個重要程序。洗牙主要針對牙齦的表面清潔,而深層潔牙則更為徹底地清除牙齦下的牙結石和細菌。深層潔牙的頻率視個人口腔狀況而定,一般建議每6個月至1年進行一次。深層潔牙通常不需要麻醉,但有些情況下可能需要。在家清潔牙齦可以使用牙間刷和牙線,定期刷牙並注意口腔衛生也十分重要。深層潔牙後可能會出現牙齦痛和敏感的情況,但這些症狀通常是暫時的。清潔後的牙齦需要一段時間才能重新附著,期間要避免咬硬物和過度用力刷牙。在進行深層潔牙後,醫生通常不會主動開立抗生素,除非有特殊情況。牙齦退縮可能是深層潔牙過程中的一個副作用,但這不是必然情況,適當的口腔護理可以減少這種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