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家長問:孩子10歲,身高130cm,骨齡8歲,若按照實際年齡10歲來看,孩子身高落後於標準;按照骨齡8歲算,孩子身高剛好達標。
這種情況,應該以哪個為標準呢?
現在網上對於骨齡科普的講解很多,正因為如此,家長們就有點暈了,不知道孩子的身高到底應該根據哪個「齡」判斷。今天就為大家好好解答這個問題。
首先,來回顧一下年齡和骨齡的概念
1、年齡
就是日常生活中我們說的幾歲,是根據出生以後生活的時間來計算。
2、骨齡
就是骨骼的年齡,簡稱骨齡。骨齡是一種生物學年齡,一般指骨骼發育水平。
骨齡可以通過X光片的特定圖像確定,比實際年齡更能反映人體骨骼的成熟度,是評估兒童體格發育情況的良好指標。
3、骨齡的意義
正常情況下,隨著年齡增長,骨齡也隨之增長。一般骨齡和年齡相差在1歲以內,但是如果兩者的增長速率不同,就會出現骨齡和年齡之差增大的現象,也就是骨齡提前或骨齡落後。
儘管相對於年齡來說,骨齡更能反映孩子的真實生長發育情況,但並不是說就可以直接用骨齡來判斷身高。
骨齡檢測只是一種輔助手段,幫助醫生找尋孩子生長發育異常的原因。如一個9歲的孩子,身高高於大多數同齡人,此時家長帶孩子就診,就可以通過骨齡判斷孩子是否異常:骨齡正常,則孩子屬正常發育,若骨齡超前,那麼孩子就可能有性早熟的風險。
另外,骨齡還可幫助醫生判斷治療效果。如骨齡提前的孩子,治療一段時間後可通過骨齡監測判斷是否得到改善,或者是否需要調整處方。
身高判斷標準
我們判斷孩子身高時還是應該以年齡為主,骨齡為輔。
家長們在查看「身高、體重標準差部門數值表」時,應當以孩子的實際年齡和身高進行比較。
因為年齡是一個最客觀的標準,而骨齡只是輔助判斷身高增長潛能大小的。
雖然孩子骨齡落後,生長潛能較大,但因其每年身高增長幅度有限,所以後期生長空間也受限制。若一味的覺得身高正常,而不及時找原因進行幹預治療,最後可能孩子身高依然落後。
在看孩子是否還能長高,還有生長空間時,則關鍵要看骨齡,骨骺線沒有完全閉合前都還有長高的機會。
所以,各位家長一定在判斷孩子身高時,以年齡為主,骨齡為輔。孩子是否還能繼續長高,則要根據孩子骨齡、骨骺線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