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農曆臘月初八,民間有「過了臘八就是年」的說法。
在我國,許多地區有喝「臘八粥」的習俗,吃臘八粥不但是一種傳統美食,更能寄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在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都有喝「臘八粥」或吃「臘八飯」的習俗,而這些食物也都與臘八節有關。
你對臘八有著怎樣的記憶?
在你的家鄉,有哪些美食的製作過程十分講究?
一、北京:臘八粥
在北京,傳統臘八粥的做法十分講究,一般由十多種原料組成,如大米、小米、糯米、薏米、紅豆、綠豆、豇豆……這些材料都要分別清洗乾淨後,用清水浸泡一夜,再用大火煮開後轉用小火燉煮四個小時或更長時間。
煮臘八粥是北京人過春節的第一道大餐。這碗粥也是有講究的,在熬製過程中要摻入各種豆類,以增加蛋白質和維生素的含量;還要加紅豆粒等「補血」。
二、山西:八寶飯
在山西晉中地區,每年農曆臘月初八這一天,當地家家戶戶都要製作八寶飯,又叫臘八飯。
八寶飯由糯米、紅棗、葡萄乾等製作而成,具有健脾益氣的功效。
山西晉中地區民俗專家張思軍介紹,「八寶飯」最早起源於晉南地區。
因為晉南人善於熬煮豆類食物,所以後來人們把豆類和米混合起來放入鍋中熬煮成粥,稱為「八寶粥」。
三、河北:臘八面
臘八面的主要食材是白面,一般用的是莜麵或蕎麥麵。
做法比較簡單,將白面擀成薄片、切成為菱形條,再用開水煮熟撈出,拌以香油、醬油等配料。
吃時麵條細長、臊子香辣,口感筋道。
「臘八節的一大特色習俗就是吃臘八面。」
一碗臘八面不僅要有肉、蔬菜,還要有麵條的搭配。
四、山東:鹹餑餑
山東人做臘八飯用的主要是糜子,把糜子浸泡在水裡,用小火慢慢地煮,煮到半熟時再加一些小米、紅豆、大棗等。
煮好後要先讓它晾到不燙手,然後全家分食。
如果家裡有小孩,還會在粥裡加一些用麥粒和紅棗熬成的「麥仁粥」。
五、天津:甜麻花
一年裡最後的晚餐,是天津傳統小吃麻花。
麻花又叫油炸糕,也叫「油炸鬼」,是天津衛傳統風味小吃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種。
由於製作工藝比較複雜,麻花的原料成本高、工序多,所以麻花價格不菲。
如今,隨著機器生產的普及和市場需求的不斷擴大以及成本下降,麻花漸漸走進了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