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4個關於貓咪行為的迷思

貓雖然是最受歡迎的寵物之一,但他們也常被誤解。這些誤解來自於許多迷思和刻板印象,是時候該來破解這些誤會並且釐清四個常見的迷思。

1. 貓是無法被訓練

常聽人說貓無法訓練,或是貓比狗還要難教。這些都是錯誤的觀念,貓是否受教取決於主人相不相信他們能夠做到。

當飼主覺得貓無法訓練時,他們可能同時也認為他們的貓的偏差行為是無法解決的了。這樣的誤解可能導致貓因為被棄養或被安樂死而喪命。

事實上貓是很容易訓練的,他們的偏差行為也是可以透過訓練來解決的。多數的貓都可以完成一些基礎的行為訓練例如專注力、或是移動方向等;也能接受部分美容行為,例如指甲修剪、梳毛、治療;還有逗趣的雜耍例如翻滾、擊掌。

當你訓練貓的時候,請以誇獎來讓他們將注意力集中於正確的行為,並且建立正確行為的認知觀念,而非以告訴他們不可以做哪些事。

正向訓練模式能夠加速他們的學習認知,因為動物對於我們要求他們做什麼的指令理解度高過於我們要求他們不能做什麼的指令。

這些訓練模式不僅有助於維持訓練者與被訓練者的新鮮感,同時也讓正在學習的貓能夠保有學習的熱情和鼓勵他們去創造與人類互動的連結。

我們並不推薦用一些貓不喜歡的行為(例如潑水、驚嚇、吼、打)來矯正貓的不良行為,這些無法使貓學會什麼才是符合期待的行為模式(貓反而可能學會了當你不在時才能做哪些動作),對於讓貓清楚認知到什麼行為是你可以接受的無法產生有效的幫助,反而讓貓產生恐懼和焦慮的情緒,這些情緒也可能成為貓和你互動的阻礙。

 

2. 當貓翻肚時,表示他們希望你摸摸他們的肚子

許多人看到貓翻肚時認為這是貓在要求我們摸摸拍拍他肚子的行為,但多數情形下貓露出肚皮時想傳達的訊息並非如此。

當貓認為他們陷入困境無法逃離時,他們會拱起背作為防禦姿勢、讓他們的爪子和牙齒更能夠更快速地攻擊掠食者。

貓肚子是非常脆弱的部位,因為肚皮底下有著許多他們賴以維生的器官,如果你因為摸貓的肚子而被抓傷或咬傷,請不要認為貓是討厭你而咬你,而是貓在保護他脆弱的部位。

貓常會在讓他感到像家一樣的環境裡露出肚皮,這代表他們的情緒十分放鬆、環境讓他們感到安全。當貓感到十分舒服時,貓便會躺在地上將他最脆弱的部位顯露處來,恰巧與面對敵人的備戰姿勢相反。

此外,貓想玩耍時他們也可能躺在地上,這時拿著羽毛逗貓棒或是他們最喜歡的貓玩具來逗他們,避免用你的手或腳去逗他們,因為我們必須讓他們學習正確的行為,而我們的手腳並非貓可以任意當玩具拿來咬的。

當你看到貓露出肚皮時,當下最好手上不要拿任何東西,如果你想在貓翻肚的時候拍拍他,可以短暫地拍拍他的肩、頭或下巴,但請避免拍他的腹部。

注意貓咪的肢體語言,如果在第一時他們顯露出躁動或是激烈反抗,請停止並且讓他保有自己的空間。常見的躁動反應是尾巴開始掃動、發出抗議的叫聲、耳朵和鬍鬚緊貼身體、毛髮或尾巴聳立,並且開始凝視。

 

3. 貓不需要社會化生活

恰巧與多數人的認知相反,適當的社會化訓練對幼貓來說十分重要。

貓自出生起的第一週便開始了社會化的過程,大約在出生後第二至七週具有主要的影響力。在這段期間他們開始學習辨認環境中的事物為安全或不安全。

有些經過認證的寵物行為顧問、動物醫院、收容中心更會提供貓社會化的課程,這些課程多半被稱為貓咪幼兒園。

社會化不足可能讓貓在家中有陌生訪客時會躲起來、對其他的寵物感到害怕、對新環境的適應力不佳,在接受獸醫診治時表現出害怕甚至具有攻擊性。

這些貓對於四周的事物感到有壓力且恐慌,有的會在貓砂盆外尿尿,讓他們與人類的互動變得負面,導致有些飼主棄養了他們的貓。

反之,完整社會化的貓因為透過與不同的人群、不熟悉的貓、新的環境互動所累積的正向經驗,他們的個性會較為外向、喜歡互動、有良好的應變能力,也能讓他們和人類建立良好的關係,也降低不良行為發生的機會。因為貓咪對獸醫的排斥度較低,主人也比較願意定期帶他們去接受獸醫的診治。

 

4. 貓會有報復行為

擬人化,(Anthropomorphism )是形容人類將人類的行為邏輯投射至動物或其他物體上的思維。經常我們會不經意地用人類的肢體語言模式,來解釋貓的肢體語言。

對人類來說這樣的思維邏輯十分正常,因為這有助於加強我們與貓的聯繫,但有時也會造成反效果。

例如:如果飼主認為貓在貓砂盆外大小便是故意的報復行為,這個負面的思維反而會讓問題變得更嚴重,進一步破壞人與貓之間的感情。

如果能換個角度想想貓是否有其他原因例如壓力、恐懼、焦慮、疾病等,導致貓在貓砂盆外尿尿,飼主則可能由有同理心的角度來看待這個問題,並且提供貓必要的協助來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