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猝死」兩個字頻頻登上熱搜,特別是當猝死與28歲放在一起時,更讓人感到痛心。這不僅是一條年輕、鮮活的生命,更是一個家庭的支柱。
年輕人的猝死風險在升高
世界衛生組織(WHO)對猝死的定義是:平素身體健康或貌似健康的患者,在出乎意料的短時間內,因自然疾病而突然死亡。
臨床上,猝死一般指突然發生的死亡,主要是心臟突然停跳。猝死的原因比較複雜,但大部分都與心血管疾病有關。
近年來,心血管疾病已成為我國居民死亡的首要原因,心源性猝死的發生率也明顯增加。
我國心源性猝死年發病率大約為41.84/10萬,由於我國人口基數大,猝死的總人數約為54.4萬人/年,是全世界發生心源性猝死人數最多的國家。
猝死前的徵兆有哪些
徵兆1:疼痛
相比較而言,疼痛反應是猝死的發病徵兆中,最易被感知的信號。
冠心病猝死率最高,典型的冠心病表現是胸痛,一般發生在胸骨後方,當突然感到胸部出現劇烈、緊縮、壓榨性的疼痛,且感到透不過氣時,就要提高警惕。
而針扎的刺痛或者是「按著疼」的感覺往往跟心臟關係不大。
徵兆2:潛在病因
除了疼痛,還要警惕可能導致猝死的潛在病因。比如,是否有易形成血栓的病史。
例如一位骨折病人,他曾在一段時期內被限制運動,那麼他就容易發生靜脈血栓,而靜脈血栓一旦掉下來,則可能發生肺梗死。
徵兆3:憋氣、明顯紫紺、口唇發紫、血氧下降
如果工作性質是久坐或長期站立,血液循環不好,當病情發作時,除了疼痛外,若還有憋氣、明顯的紫紺、口唇發紫、血氧下降等,要高度懷疑可能是肺栓塞。
徵兆4:重度的血壓升高
對於主動脈夾層患者,發病徵兆是劇烈疼痛,而且在疼痛的同時會伴有重度的血壓升高。
做到4點遠離「運動猝死」
你是否疑惑,為什麼看似健康的年輕人,會在運動過後發生猝死呢?怎樣最大化遠離運動猝死?
其實運動猝死不分年齡,人人都應時刻保持敬畏。想在運動過程中遠離危險,就要做好以下幾點:
No.1 運動前排查風險
定期進行體檢,特別是心血管系統檢查,徹底排查潛在疾病威脅。在參加劇烈運動或比賽前更是如此。
No.2 保證充分的熱身
運動前熱身,能讓儘可能多的血液流向心肺和肌肉,提高心肺的代謝能力,以保證在進入高強度運動後,人體能量代謝能滿足運動的需求。
熱身一般佔總運動時間的10%~20%。冬天天冷,熱身時間要適當延長。
No.3 感冒、發燒、熬夜後不運動
有些人認為跑跑步、出出汗,感冒自然就好了。事實上正相反,因為感冒發燒使機體的免疫能力下降,運動會進一步加速免疫力下降,病毒易於入侵,如果入侵心肌,會形成病毒性心肌炎。
在自身很疲憊、熬夜的情況下,也不建議劇烈運動。
掌握正確的急救方法——心肺復甦
心跳呼吸驟停發生後,每增加1分鐘,存活率就會降低7%~12%,4分鐘後會造成不可逆的腦損傷,這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黃金4分鐘」。
據統計,我國九成左右的猝死發生在醫院外。當意外不幸發生,及時正確地進行急救,能最大限度地挽救生命。
對於已經發生的心源性猝死,正確的心肺復甦、心臟除顫器(AED)的規範使用至關重要。
我們不希望悲劇再次發生,請一定愛惜自己,身體才是革命的本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