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新的音樂變得越來越不好聽?

張雨生的大海和伍佰的挪威森林發布於1996年,這在當時都是很棒的音樂作品,即使在現在依然具有震撼力和代表性。但是20多年後的今天,當你再聽榜單上新歌的時候,會不會產生一些疑問,比如,這個聽起來和某個歌的旋律很像,這些歌聽起來都像白開水一樣,這個歌詞是用腳寫的吧?系統為什麼要給我推薦這些東西?難道說現在的音樂是越來越爛了嗎?

是的,你的感覺沒錯,流行歌曲每年都越來越爛,而且這個答案是有科學依據的。西班牙國家研究委員會對約50萬份音樂作品進行取樣,通過算法分析歌曲中的三個維度,音色多樣性、和聲複雜度以及響度。他們發現,過去幾十年來,由於現代樂器和錄音技術的運用,導致流行音樂的組成元素越來越單一,音色多樣性大幅下降。比如周杰倫2006年創作的歌曲菊花臺,四分鐘的音樂使用了琵琶、曲笛、古箏、木魚、吉他、小提琴、葫蘆絲、中提琴、大提琴。

相比之下,現代流行音樂的整體趨勢,現在的音樂創作者越來越依靠鍵盤、鼓機、取樣器和軟體,沒有機會去嘗試不同的樂器和創作手段,很多人認為這是音樂發展和進步的象徵,但事實上它也局限了音樂的獨創性,創作出聽起來都有一點相似的音樂。另外你在聽歌的時候也一定遇到過,這個新歌好像在哪裡聽過?沒錯,現在流行音樂中和聲和節奏都越來越相似,比如大規模的使用這個和弦 – 著名的卡農和弦,可以用它毫無違和感的給各種流行歌曲進行伴奏,足以說明它被使用的廣泛程度,這個和弦確實很好聽。但問題是他已經被使用太多次了,節奏也是如此。

YouTube上有個頻道分析了常年霸佔音樂榜單的歌曲之後,發現他們大都使用了相同的節奏,還有各種變化版的相似節奏。他認為這是音樂製作人創造力缺失的表現,因為和聲和節奏會影響旋律,所以導致使用這種和聲和節奏的曲子旋律也都長得很像。但是為什麼它們會被使用這麼多次呢?其實答案很簡單,因為大家對它很熟悉,人們會喜歡上經常看到或者聽到的東西,這種現象被稱為曝光效應。對於一首歌來說,你初次聽到的時候,第一反應可能是這是什麼鬼,但是後來聽多了,你開始慢慢欣賞他,覺得還挺順口,前段時間的流行歌曲裡,比如沙漠駱駝,你真的是第一次聽就喜歡上了嗎?

如果你也遇到過這種情況,說明曝光效應已經應驗在你的身上。為了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音樂公司還使用了一種很簡單、很暴力、非常錯誤但同時也十分有效的方式,那就是提升音樂的音量,靠響度來吸引你的注意力。你可能會說,不是聽眾在控制音量嗎?音樂製作人要怎麼提高音量呢?通過壓縮動態範圍,就是把小的音訊信號放大若干倍,大信號不變,這樣處理過的音訊,不管你把音量設置在多少,聽起來都比其他音樂更大聲,但是響度的增加會丟失聲音細節,感覺會少了一點彈性和回味?每種樂器都變得乾癟,樂器之間的層次也不明顯,在如今動態範圍壓縮被濫用的情況下,對於音樂創作的藝術性來說,絕對是一個糟糕的環境。

同時歌詞為了押韻也越來越短,越來越缺少含義,歌詞品質大幅下降。這些年來,歌詞已經從充滿意境變成了爛大街的模式。還有音樂公司之所以選擇使用重複的旋律、單調的鼓機、缺乏想像力、批量生產的歌詞,這一切都和風險有關,對於一首歌曲來說,雖然聽眾才是判斷它好壞的評審官,我們用自己的耳朵選出最有天賦的歌手以及詞曲創作者,但是對於音樂公司來說,這種方式是有風險的,因為把一個歌手從幕後推到世界舞臺上的花費已經高出天際。

靠聽眾決定歌手的好壞就像是賭博,他們可能會血本無歸。與其找一個有才華的歌手,還不如找張年輕漂亮的臉,然後通過曝光效應,像洗腦一樣的強迫觀眾喜歡他們,這樣才能降低財務上的風險。比如在最近的華語樂壇歌手網路影響力排行榜上,你聽過多少這些歌手的作品呢?你喜歡這些作品嗎?相比於演唱,他們似乎會更頻繁的出現在影視劇還有各種綜藝節目上。娛樂公司花了大筆的錢確保這些人出現在每個地方,你根本沒有辦法逃離魔掌。

可能有人會說,就算被洗腦了又怎樣?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音樂品味和偏好,我就是喜歡現在的流行歌曲。當然,音樂是一種你表達自我的方式,它本來也應該是你喜歡就好,不必管他人的看法。在音樂公司,批量生產的、系統化的、冰冷的一次性歌曲是用來販賣的,而不是用來鼓舞人心,他們佔領市場會讓音樂的創造力和獨創性漸漸消失,導致那些我們喜愛陪伴我們開心或者悲傷的音樂變成遙遠的回憶,再也不會被永遠傳唱下去。所以喜歡就要大膽說出來,不管是對歌曲還是某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