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遷城市非,散落篇章在:淺論漢代地方城市防禦體系

城市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標誌。城市的概念,為築有某些防禦設施的「城」,以及進行交易場所的「市」,在長期的發展演變當中結合形成。古代城市的軍事和政治價值,一般高於其經濟和文化價值;軍事防禦任務,始終為古代城市的主要任務。承擔軍事防禦的重要地位,使得古代城市在格局和建築方面,需要有意識地營造城市防禦體系,以更好地完成其戰略任務。

城市防禦體系,是在城市本體的基礎上,綜合城市周邊的地形環境、城市本身的戰略任務、特定時代條件下的敵我狀況等多方面因素,構成的結合城市及其周邊地區的綜合概念。城市防禦體系的主體,包括城市的城牆,以及城牆附屬的城壕、城門、城樓等建築物;城市防禦體系的配套設施,包括障礙部署,軍隊編制等軍事戰略。

城市防禦體系的建立,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頻繁的兼併戰爭,導致各諸侯國開始營造獨立的城市防禦體系,以增加在爭霸戰爭當中的戰略優勢。秦代的「隳名城」政策,以及秦末的農民戰爭,導致原有的城市防禦體系,遭受嚴重的損壞或毀滅。漢代建立以後,為鞏固大一統王朝的長期統治,開始在原有城市的基礎上,修補或增加城市防禦體系,最終形成了漢代的城市防禦體系。

漢代的城市防禦體系,構成了漢代社會穩定的軍事基礎,保證中央能夠實現對地方有效控制的同時,以較小的成本完成城市的軍事防禦。漢代的城市防禦體系,對於漢代的社會穩定,具有提供穩定統治架構的意義;對於中國古代城市發展,具有參考性的開創意義。

一、城市有喧囂,南北各不同

漢代城市防禦體系的建立,是漢代大規模城市建設的直接結果,體現了漢代統治秩序當中,中央集權制度的統籌能力,以及郡縣制度的執行效率的良好結合。

漢代的城市防禦體系,是中央層面軍事戰略部署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以單獨的城市作為軍事防禦部門,漢代構築了完整了軍事防禦體系,確保能夠較為快速地應對外部入侵威脅,同時有效實現地區內部的長期穩定。

城市防禦體系的特殊地位,導致漢代的城市建設工作,基本為中央強制命令的建造產物;同時,漢代建立城市的特殊時代背景,導致建設工作必須依靠有力的中央統籌實現。

漢代建立初期,受到秦代實行的「隳名城」政策,以及秦末農民戰爭造成的破壞等因素的影響,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城市已經基本處於半荒廢狀態。為儘快實現社會生產力的恢復,以及實現地方基層秩序的重建,漢代初期迅速開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活動。

《漢書》:「(高祖)六年冬十月,令天下縣邑城」

通過皇帝命令的形式,漢代初期迅速地調動大量人力物力,在全國範圍內展開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運動。皇帝命令的順利實施,很大程度上得益於漢代的郡縣制度。漢代的城市建設運動,基本以郡縣為部門展開。

由中央派遣至地方的官吏,負責協調管理地方的政務工作,幫助更好地實現地方對中央的服從,促使城市建設的工作能夠較為快速地在各地區開展。郡縣制度同時提供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性,使得地方可以較為快速地調動當地的人力物力,實現城市的建設工作。

通過大規模的城市建設運動,漢代在全國範圍內建立了首都、郡(國)城、縣(邑)城的三級城市防禦體系,成為漢代城市防禦體系的基礎。不同於建立過程當中,基本以單一的政治因素作為建立的基礎;漢代城市防禦體系的具體成型,屬於自然條件和政治條件相互作用的產物。

漢代通過長期的對外擴張,將其帝國版圖擴大至「南置交趾,北置朔方之州」的龐大布局。龐大的統治範圍使得漢代內部各區域之間,分別需要承擔某一特定的軍事防禦任務;區域軍事防禦任務的差分,導致漢代的城市防禦體系,同樣存在比較明顯的差異。

按照政治方位,漢代的城防禦體系,呈現明顯的向新發展趨勢。靠近中央統治範圍的區域,城市數量相對較多,城市防禦體系的營建相對完善;遠離中央統治範圍的區域,城市數量相對較少,城市防禦體系的營建較為簡略。

按照地理方位,漢代的城市防禦體系,可以簡要地分為南方地區、北方地區和邊疆地區三大類。南方地區主要為秦嶺-淮河一線以南的廣大地區;北方地區主要為黃河中下遊的關中和關東地區;邊疆地區主要為長城沿線地帶的周邊地區。

南北方及邊疆地區的地理環境、歷史基礎、現實發展情況等多方面的差異,使得南北方及邊疆地區的城市防禦體系,存在較為明顯的不同。

漢代實行關中政治本位的統治政策,黃河中下遊的關中和關東地區,為漢代統治的政治中心和地理中心。首都的輻射效應,使得北方地區的城市防禦體系,建構的規制和規模均較為完善,建築過程注重對於內部動亂的防禦,同時有意識地強調社會等級秩序。

南方地區的城市防禦體系的建設邏輯,與北方地區較為接近;受限於南方地區的發展條件,在規模等方面略低於北方地區的平均水平。不同於南北方地區的城市防禦體系,相對重視對於內部動亂的防禦措施;邊疆地區的城市防禦體系,主要側重於防禦外部少數民族入侵。

漢代和匈奴之間長期存在頻繁的民族矛盾,使得漢代採取了大量包括移民屯田、建設邊城的措施,輔助鞏固邊疆國防安全。邊疆地區的城市防禦體系,注重各城市之間的相互聯動,要求形成統一的對外防禦體系。

通過長期的城市建設工作,漢代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城市防禦體系,極大地幫助了漢代社會穩定的實現,構成兩漢社會長期延續的基石。

二、山川有殊色,甲兵無偃息

漢代城市防禦體系,依照地理位置等差異,在具體布局方面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同。但是,城市防禦體系建設的內在邏輯,導致其差異僅為側重點的差異;城市主體的基本架構等核心要素方面,各城市的建設工作具有基本一致的建設邏輯。

城市防禦體系建設的首要工作,是城市的選址問題。漢代社會整體科技水平較為落後,自然環境對於城市以及城市防禦體系的建設,具有至關重要的基礎性作用。

通常情況當中,漢代的城市建設,基本以春秋戰國時期的城市為基礎,通過修補完善和增建工作,構建自身的城市框架。受到春秋戰國時期城市選址邏輯的影響,漢代的城市選址,通常位於水陸交通便利、地形平坦且海拔高度適中的地區。

交通相對便利的城市地址,有利於各城市防禦體系之間的相互聯繫,實現城市防禦體系的總體安全。

漢代的城市防禦體系,並不是完全的獨立防禦系統;其具體的實施和操作,需要依靠各城市的相互配合。個體城市在自身防禦的基礎上,和周邊城市通過郵驛等方式發生聯繫,共同構築完整的區域戰略防禦部署,實現總體安全和個體安全的雙贏。

城市選址實現城市個體安全的主要措施,為對於自然地理環境的有意識利用。在交通便利的基礎上,漢代主要城市的選址,通常需要兼有周邊存在名山大川的特徵。《通志》:「建邦設都,皆憑險阻。山川者,天之險阻也;城池者,人之險阻也。城池必依山川必為固」

大多數漢代城市在建造初期,選擇以河流周邊作為初始的建造點,在提供較為便利的水運交通的同時,有利於依靠河流形成天然的軍事屏障。山脈由於存在阻攔交通的風險,因此在城市建設過程當中,通常和城市保持一定的距離,實現在不影響城市基本交通的前提下,完成依靠山脈實現物理隔絕的效果。

完成城市的基本選址之後,主要的城市建設工作重點轉變為,構建城市的相關配套設施,形成城市防禦體系的主體。相對於自然環境的天然稀缺性,人工建築的城市屏障具有更多地可操作性,使得漢代的城市建設存在相當的內在一致性。

漢代的城市防禦體系的基礎部分,主要為城垣和護城河。護城河包括天然河流和人工河流,城市防禦體系一般會採取開挖溝渠等手段,有意識地對河道進行改造,使得其符合軍事防禦部署的需要。漢代城市的護城河,多數情況當中,兼有水上交通線路和防禦的雙重作用。

護城河的設施,在南北方存在些微的差異。南方地區由於自然環境特殊,護城河的寬度和深度要優於其它地區,在營造護城河的過程當中,一般額外在護城河當中設置水門,避免護城河成為敵軍進攻的手段。北方地區和邊疆地區自然氣候乾旱,護城河的水量比較有限,因此一般不對護城河進行額外的防禦處理。

城垣包括城牆、城門、城樓、角樓、甕城、馬面等配套設施。城牆、城門為共由設施,屬於漢代所有城市防禦體系的必備要素;角樓、甕城、馬面一般為承擔重點軍事防禦的城市建設,大多數普通城市較少出現。

漢代城牆的建設,同樣存在地區差異。南方地區的城牆建設,為配合河流等地理環境,一般呈現不規則的形狀,建築材料多使用泥土;部分雨水頻繁的南方城市,在城牆的建設過程當中,採取了外部鋪設磚石,避免雨水衝刷腐蝕的設計。北方地區的城牆建設,由於天然地擁有地形平坦的優勢,規則更為整齊,建築材料多使用黃土。

北方城牆的典型特點為黃土夯築,層次分明且夯窩明顯,呈現下寬上窄的外形。部分承擔重點軍事防禦的邊疆城市,採取石頭築造城牆的效果,以更好地實現外部防禦的牢固。

角樓、甕城、馬面的建造,地區方位差異較小。此類配套建築物一般為增強城市攻擊能力,位置往往依附於城牆、構成城牆的衍生。角樓為城牆拐角處的高樓,主要用途為登高,以便及時發現遠方險情,以及在戰時實現自上而下的攻擊手段。

甕城為城門內外側建築的小城,主要用途為保護城門。馬面又稱墩臺,為城牆外側固定距離修建的臺狀設施,主要用途為加固城牆,以及在制高點進行攻擊。

優越的自然條件、完善的城市防禦工事建築,需要依靠強有力的軍隊,實現有效運轉,以切實保證城市防禦體系的實現。不同於城市防禦工事的共通性,漢代的城市軍隊駐紮,存在明顯的區域差異化特徵。漢代的軍隊包括中央軍、地方軍和邊防軍,中央軍為漢代軍隊的主體。

中央軍的管轄區域為首都及其周邊地區,因此,漢代城市防禦體系當中的軍隊駐紮,主要由地方軍負責。軍事要道沿途以及區域重要戰略位置,一般會部署較為嚴密的軍隊駐紮,以保障城市的防禦體系;普通城市的防禦體系,軍隊駐紮數量相對有限,兵種也不如重點區域齊全。

邊防軍駐紮的邊疆城市,其主要防禦戰略為軍民配合。由於邊疆地區長期面臨嚴重的軍事威脅,地方普通群眾通常需要進行有組織的軍事訓練,實現耕戰結合,以便在必要的時候能夠較快地實現兵力優勢。

通過自然環境、城市防禦工事、軍隊駐紮的結合,漢代基本構建了城市防禦體系的基礎。依據漢代社會具體的發展狀況,城市防禦體系可以進行比較靈活地聯合,保證了漢代大一統王朝的穩定發展。

三、漢家有鴻圖,是非四百年

漢代的城市防禦體系,最主要的貢獻為,幫助漢代實現國家軍事安全。通過嚴密的城市防禦體系,漢代將國防的壓力分散至各地區,極大地減輕了中央政府的國防負擔,確保國防資源可以更加有效的加以利用。

地方自主完成軍事防禦,更有利於實現因地制宜的戰略部署,並且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應對突發軍事威脅。漢代依靠其成熟的城市建設,成功維持了較長時間的對外穩定。

同時,通過城市防禦體系,漢代在相當長時間內避免了地方的叛亂問題。漢代城市防禦體系的建築,有意識地在維護對外安全的同時,保障內部動亂的有效遏制。普通群眾在漢代城市建築邏輯當中,已經較難較為形成團聚的軍事勢力,從而無法對城市的內部安全造成軍事威脅。以城市防禦體系為基礎,漢代成功推動了地方基層政權建設的發展。

值得注意的是,漢代的城市防禦體系,在相當程度上構成了三國時期割據的基礎。三國初期的主要軍事實力,均以某一地區的重要城市為基礎,依託城市的防禦體系實現自身的鞏固;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的軍事戰爭,已經由地區的爭奪戰役,轉變為對於城市的攻防戰役,城市防禦體系在其中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城市防禦體系,在漢代不同的時代環境當中,發揮了不同的作用,成為漢代社會發展內在邏輯的組成部分,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漢代社會的發展脈絡。同時,作為中國古代城市建設的萌芽階段,漢代在建設城市過程當中的防禦策略,被後世所繼承和發展,對於中國古代的城市發展,同樣造成了深遠影響。

結語

漢代的城市防禦體系,是漢代城市建設的內在組成部分。其作為城市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城市提供了安全保障,構成城市長期發展的基礎;城市的擴張和發展,使得城市的防禦建築不斷完善和鞏固,最終形成了漢代城市的基本輪廓。

漢代城市防禦體系的構建,基本瓦解了血緣社會當中,以血緣關係作為內在邏輯的統治秩序;地緣政治的理念,得到廣泛的確立和鞏固,為封建社會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理解漢代的城市防禦體系,可以更好地理解漢代的城市建設,以便於更好地對漢代社會產生全面的歷史認識。

 

參考文獻

《史記》

《漢書》

《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