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現代人而言,失眠是一種常見病,原因有很多,不能一概而論,治療的方法也不盡相同。結合患者失眠時間長短,合併其他身體不良症狀,中醫調治都是一人一方,即便是同一個方子,辨證後劑量也需要做相應調整。
明代大醫學家張景嶽說:「神安則寐,神不安則不寐,其所以不安者,一由邪氣之擾,一由營氣之不足耳。」
這裡說的「邪氣」,就是外感之邪導致人體的氣血、臟腑功能失調;營氣不足,也多指氣血不足,常常表現為似睡非睡,睡著後容易做噩夢,白天容易沒有精神。
今天就給大家分享一個醫案,確實通過簡單兩味藥的加減,幫助患者在一周內睡眠延長至5個小時,半個月後可以安心熟睡,身體其他不良症狀均有緩解。
患者49歲,經常煩躁不寧,有嚴重失眠,心悸,氣促,兩手不自控地抽搐,面容胖而微微浮腫、色紅,舌紅,苔薄。
曾長期服用西藥,療效不明顯,於是想找中醫調理。我根據她的病症,擬單方治療:百合15克,夏枯草9克,7劑。
患者用藥之後,睡眠可達5小時,面色紅潤,治療已經奏效。於是又加柏子仁,枸杞子,繼續服用7劑。
三診時,患者夜晚已經能夠安眠,心悸、氣促症狀已經緩解,兩手抽搐消失,但夜夢多、耳鳴,脈緩,舌紅,於是開處方:百合,夏枯草,制首烏,懷牛膝,紅棗,7劑。
四診發現患者已經睡眠正常,神志安寧,在原方基礎上做了加減後又開了7劑讓患者回去鞏固一下療效。
從以上處方不難看出,本方的主藥是百合,百合味甘平,能安心定神,治療腹脹心痛,利大小便,潤肺止咳;夏枯草味甘辛寒,清熱散結,有補肝、明目、安神之效。兩者結合,對於失眠、煩躁、夜渴、頭暈等神經衰弱症有很好的療效。
清代名醫張隱庵說:「百合與夏枯草同用,有安眠之效。」經無數的臨床應用之後,發現確有療效。
此方治療的類型以心脾失和,心虛膽怯,心神不安,或者勞倦、思慮過甚,內鬱化火而致的夜不能寐或睡而易醒為主。
在臨床案例中,有的患者經多年治療無效就放棄了,有的吃藥無數,但效果甚微。還有的患者曾經看到我開的藥只有簡單幾味,半信半疑,我想說的是中藥向來不是以數量多少論治,很多中草藥雖簡單幾味,但藥簡力專,一樣可以取得良好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