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mo”一詞縮寫自“emotional”(情感的)。如同大多數以娛樂為重點的活動一樣,音樂、藝術和時尚組成了Emo最可見的一面。在音樂方面,它被定義為“一種類似於龐克搖滾音樂的風格,但擁有更複雜的安排和涉及更多情感主題的歌詞”。Emo通常被描述為“強調情感或個人行為、態度和價值觀。流行的主題是”絕望、沮喪、心碎和自我憎恨”。
“Emo”以緊身牛仔褲,緊身T恤,黑色頭髮,眼線和長長的劉海為特徵。Emo追隨者的普遍刻板印象是過度情感化或焦慮,盡管就像所有刻板印象一樣,有許多例外。Emos通常會被排擠,研究顯示,由於他們的“女性化”外表,這個群體面臨著更高的恐同襲擊和欺凌風險。此外,人們擔心這個群體可能更容易自我傷害。
Emo文化也成為了許多負面新聞的目標。例如,在2006年,英國《每日郵報》警告父母要警惕“Emo邪教”,因為它鼓勵自我傷害。在一位13歲的英國女孩自殺後,她是流行的Emo搖滾樂團“我的另類羅曼史”的粉絲,他們發表了警告“Emo自殺邪教搖滾樂團”的報導。
儘管Emo文化的某些方面探索了自我傷害和精神健康主題,但它是否是生活模仿藝術還是藝術模仿生活仍然有爭議。心理健康狀況的發病率創下了歷史新高,多年來一直在穩步上升,但這不是一個新現象。根據美國全國精神疾病聯盟的數據,美國年齡在6至17歲之間的青少年中,有1/6的人有精神疾病,最近的研究顯示,在美國的青少年中,有13%至50%的人參與了某種形式的自我傷害。
Emo文化周圍的爭議很大程度上涉及它是否鼓勵自我傷害和病態的自我反思,還是幫助那些患有這些既有疾病的人表達自己和應對生活的一種方式。在她的學術研究論文中,名為“Emo拯救了我的生命:挑戰我的另類羅曼史周圍精神疾病的主流話語”的博士Rosemary Lucy指出,“我的另類羅曼史的樂迷們討論抑鬱症的意願被其反對者誤解了,我提供了一個關於Emo音樂療法效益的正面故事”。
儘管一些Emo歌詞似乎專注於絕望,但在上下文中,它們可以被視為一種建設性的自我表達形式。因為感覺與他人有聯繫是精神健康康復的關鍵預測因素之一,這些歌詞可以被認為是一種尋求與他人建立聯繫的嘗試。這可以提供安慰,因為精神健康問題,尤其是在青少年時期,可能是可怕和孤立的體驗。社會污名阻止人們發聲和被聽到,進一步嘲弄Emo音樂對這種孤立的表達只會延長已經有害的公共污名。
Emo並不是一個新現象,樂團多年來一直在製作情感化音樂。Emo亞文化的獨特因素是它在網上的傳播,隨著MySpace和Tumblr等網站的出現,在2006年左右經歷了流行的風潮。這使得青少年有了一個平台,可以與全世界的人分享他們的照片和博客。
然而,當某些Emo平台被認為用於宣傳自我傷害和自殺行為時,許多人感到驚慌。儘管這聽起來令人震驚,但成為線上社區的一部分也有積極的一面,許多自我傷害的人發現這些社區是他們可以在沒有被嘲笑的恐懼下談論自己問題的安全場所。自我傷害在社會上受到高度污名化,這通常會導致羞恥感。互聯網的匿名性可以在這方面對用戶帶來幫助。
總之,Emo通常對老一輩人來說似乎很奇怪。任何鼓勵年輕人談論他們的精神健康的文化都可以被視為一股積極和進步的力量,儘管受到了許多不良媒體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