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進步和人均壽命的不斷延長,腫瘤已成為許多國家的首位死因。隨著大家對腫瘤認識的加深,大家對良性腫瘤已不再恐懼,而惡性腫瘤無疑是懸在大家頭上的「達摩克裡斯之劍」,隨時可能威脅人民健康。當然,我們不能因為良性腫瘤性情「溫良」而放鬆警惕,部分部位的良性腫瘤如顱內、腎上腺等部位仍可能威脅生命或造成不良併發症,還有部分可能演變為惡性腫瘤,所以萬不可掉以輕心。
惡性腫瘤也就是日常俗稱的癌症,主要的表象是呈浸潤性生長,容易擴散和轉移。正是由於局部反覆復發生長和隨時可能發生的轉移,導致診斷和治療困難。在大家潛意識裡面,癌症治療效果差,花費大,也常常面臨不治有違倫常,治則面臨「人財兩空」的境地,常常遭受經濟和精神的雙重折磨。
事實上,癌症在2006年即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為「慢性病」,許多腫瘤尤其是早期腫瘤的預後已相當好,如甲狀腺癌、乳腺癌、喉癌、前列腺癌、皮膚基底細胞癌、鼻咽癌、早期口腔癌、白血病和淋巴瘤等。隨著治療方法的增多,尤其新的治療手段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問世以來,極大改善了晚期肺癌、頭頸部包括全身其他部位鱗癌、乳腺癌等治療效果,生存五年、十年甚至更久的患者已非常常見。而這除了現有治療手段的不斷優化,很大程度上歸因於科學家對癌症的本質和核心特徵認識的不斷加深,一些新的藥物在臨床上展現出「神奇」的效果。今天我們就跟著國際著名腫瘤學家一道,抽繭剝絲,掀開關於癌症的「紅蓋頭」,並認識因此而衍生的診療靶標。
隨著對癌症分子生物學的了解越來越多,2000年,來自麻省理工學院的Robert A. Weinberg教授和時任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的Douglas Hanahan教授(後就任瑞士實驗癌症研究所主任,2018年搬至新總部Agora 癌症轉化研究中心)共同在頂刊《Cell》上撰文《The Hallmarks of Cancer》,首次解密了癌症的六大特徵(圖1)。2011年,兩人再次攜手,更新為《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再次發布在《Cell》期刊,新增癌症四大特徵,闡釋了癌症的十大特徵。今年初,Douglas Hanahan教授再次在《Cancer Discovery》發文《Hallmarks of Cancer: New Dimensions》,再次新增了4個特徵。該序列綜述已成為當今腫瘤研究者的聖經,指引大家腫瘤研究的方向。
2000年的第一版《Hallmarks of Cancer》總結了癌症的六大特徵(圖2),分別是自給自足的生長信號、對生長抑制信號不敏感、逃避凋亡、無限複製的潛力、持續的血管生成、組織浸潤和轉移,這主要從癌細胞的特徵來進行的總結。在2011年第二版中(圖2),新增了四個特徵,分別是細胞能量代謝的失控、逃避免疫清除、腫瘤促炎症作用、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和突變,並對部分概念進行了澄清,在這一版認識到除了癌細胞本身,腫瘤的微環境對腫瘤的發生發展也起到重要作用。今年出版的第三版中,再次新增了四個特徵(圖2),分別是解鎖表型可塑性、衰老細胞、非突變表觀遺傳重編程和多態微生物組,以進一步解釋解釋惡性腫瘤發生、發展、治療響應特性的機制。
下面我們分別來盤點下這十四個癌症特徵,並簡單說明下其在臨床診治中的價值。
1 自給自足的生長信號(self-sufficiency in growth signals) 簡單來說,就是癌症細胞獲得了持續的增殖能力,具體表現就是癌基因的激活。基於此開放了許多靶向治療藥物,如肺癌治療的表皮生長因子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目前已更新了三代,代表藥物包括吉非替尼、厄洛替尼、阿法替尼、奧西替尼等;治療乳腺癌的HER酪氨酸激酶抑制劑,也已經歷了多代,代表藥物包括赫賽汀、帕捷特、赫塞來等;治療頭頸部鱗癌和結直腸癌的西妥昔單抗等。
2 對生長抑制信號不敏感(insensitivity to anti-growth signals) 細胞除了接受生長信號的作用,也接受生長抑制信號的調節,腫瘤對生長抑制信號不敏感,就相當於汽車剎車失靈,不能很好地制動,在腫瘤中表現為抑癌基因失活。代表性藥物是細胞周期依賴性激酶(CDK)抑制劑,目前臨床上應用最廣泛的是CDK4/6抑制劑,如阿貝西利、哌柏西利等。
3 逃避凋亡(evading apoptosis) 細胞凋亡是為維持體內微環境穩定而主動採取的保護措施。腫瘤細胞往往會逃避凋亡,從而導致腫瘤細胞的累積。誘導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如維奈克拉在淋巴瘤、頭頸部鱗癌等疾病中展現出一定前景。
4 無限複製的潛力(limitless replicative potential) 正常細胞在一定數量傳代後,會逐步衰老和死亡,而癌症細胞則可能突破傳代限制,獲得無限複製的能力。細胞壽命的度量衡是端粒,在傳代後端粒會逐步縮短,而腫瘤細胞表達端粒酶,可不斷延長縮短的端粒,使細胞擁有了無限複製的潛力。因此,引用端粒酶抑制劑是有希望的抗癌策略,遺憾的是目前還沒有上市的藥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5 持續的血管生成(sustained angiogenesis) 腫瘤血管生成為腫瘤的生長、侵襲和轉移創造了極好的條件。針對腫瘤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也是最早用於臨床的靶點之一,目前已有許多代表藥物,包括貝伐單抗和各類小分子抑制劑如索拉菲尼、舒尼替尼、安羅替尼、阿帕替尼等,在肺癌、肝癌、甲狀腺癌、頭頸部鱗癌等展現出較好的治療效果。
6 組織侵襲和轉移(tissue invasion and metastasis)惡性腫瘤具有侵襲和轉移的特性,這往往導致腫瘤治療後療效不佳,出現復發和轉移。HGF/c-Met抑制劑可以有效對抗腫瘤侵襲和轉移,目前已有較多c-Met抑制劑在臨床治療中表現出前景,如賽沃替尼、特泊替尼等,還有多種多靶點酪氨酸激酶抑制劑如卡博替尼也可抑制Met。
7 細胞能量代謝的失控(deregulating cellular energetics)現多定義為腫瘤細胞代謝重編程。早在100年前,德國醫生、生理學家Otto Heinrich Warburg就發現腫瘤細胞和正常細胞在利用糖代謝方面存在差異,這就是著名的Warburg效應,還獲得了1931年的諾貝爾醫學獎。近年來,腫瘤代謝異常再次引起大家關注,發現除糖代謝異常外,脂質、蛋白質、胺基酸等代謝均存在差異。目前腫瘤代謝代表性藥物是異檸檬酸脫氫酶-1/2(IDH1/2)抑制劑,在白血病和部分實體瘤中展現出治療獲益,還有多種靶向藥物如穀氨醯胺抑制劑等值得關注。
8 逃避免疫清除(avoiding immune destruction)正常情況下,人體免疫系統充當清道夫角色,對一切非正常細胞進行識別併吞噬,而腫瘤細胞可能會偽裝成正常細胞,從而逃避免疫系統的識別和攻擊,得以在體內存活。目前免疫治療已成為手術、放療、化療和靶向治療後第五大治療方法,許多免疫檢測點抑制劑在臨床展現出驚人的抗腫瘤效果,其中明星產品包括靶向PD-1、PD-L1、和CTLA-4的單克隆抗體,市面上可供選擇的藥物有數十種。此外CAR-T治療也以喜人的療效和高昂的價格受到廣泛關注。
9 腫瘤促炎症作用(tumor-promoting inflammation)腫瘤與炎症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許多腫瘤的病因與炎症相關,而腫瘤又塑造「炎症」微環境,進一步促進腫瘤發生發展。當前,許多選擇性抗炎藥物如塞來昔布、卡納單抗等聯合免疫治療等值得關注,相關的臨床試驗正在招募中。
10 基因組的不穩定性和突變(genome instability and mutation)大家都認識到腫瘤細胞中存在更多基因組改變和突變。其中,PARP抑制劑可抑制腫瘤細胞DNA損傷的修復,從而發揮抗腫瘤作用,目前已有多種靶向藥物面世,包括奧拉帕利、尼拉帕利等,已獲批乳腺癌、卵巢癌等治療適應證。
11 解鎖表型可塑性(unlocking phenotypic plasticity)正常情況下,細胞可從最早的細胞分化為終末細胞,就像受精卵逐步分化,形成人體各個組織和器官,而終末分化的結果,就是使細胞失去增殖能力,而細胞一旦解鎖了這種表型可塑性,從而促進癌症的發生。
12 衰老細胞(senescent cells)以往認為,細胞衰老是維持體內穩態的保護機制,而現在越來越多研究發現,衰老細胞會分泌一些特定蛋白而促進腫瘤發生發展。目前,採用結合促衰老和抗衰老的「(one-two punch)」療法,誘導細胞衰老而抑制分泌的特定蛋白促腫瘤效應,打破癌症不老神話,已成為熱門研究方向。
13 非突變表觀遺傳重編程(non-mutational epigenetic reprogramming)腫瘤存在基因組(DNA)不穩定性和突變,已在前面闡述,而在非突變狀態下,表觀遺傳重編程可導致不同的基因表達,從而促進腫瘤的發生。miRNA是一段小的非編碼RNA,可以調控基因表達,目前基於miRNA的標誌物和靶向治療已成為研究熱點。
14 多態性的微生物組(polymorphic microbiomes)目前已認識到,人體是複雜的微生物生態系統,與人體共生相關的細菌、真菌和病毒等,可能發揮抗癌和促癌作用,並與癌症的其他標誌如腫瘤炎症、免疫等相互作用。目前對胃腸道微生物組的研究非常熱門。深入了解和認識腫瘤微生物組特徵,對於預防到晚期癌症患者的診治可能起到重要的作用。
上述癌症的特徵,對於認識癌症,尋找預防、診斷和治療靶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其中部分已極大程度改善了癌症患者的結局。但是這些特徵並非一成不變的,不同腫瘤可能具有不同的特徵或者多種特徵的重合,各特徵在腫瘤的不同時期可能又佔不同的主導作用。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在腫瘤診治中可能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達到治癒的目標,但相互協作,更有希望更快達到目的地;但南轅北轍或相互拆臺,則可能永遠到達成不了目標。因此,我們還需要對癌症有更加深入的認識,對單一疾病或疾病的不同時期採取個體化的手段,識別出癌症的本質特徵,溯本求源,精準施治。我們深信,癌症治療的明天一定會更好,一定能更好!
參考文獻:
- Douglas Hanahan, Robert A. Weinberg. The Hallmarks of Cancer. Cell,2000,100(1): 57-70.
- Douglas Hanahan, Robert A. Weinberg. Hallmarks of Cancer: The Next Generation. Cell,2011,144(5): 646-674.
- Douglas Hanahan. Hallmarks of Cancer: New Dimensions. Cancer Discov,2022,12: 3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