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篇文章之前,先給大家分享我一位患者的自述:
「後悔的話說了無數遍了,這5年本來有很多機會治療的,偏偏拖出了尿毒症……」
王先生(化姓)從住院到現在說得最多的話就是「後悔」二字。5年前王先生因頭暈,體檢發現高血壓,進一步檢查後發現血肌酐升高168μmol,24小時尿蛋白定量為1.14g。經過調理後,他的情況有所好轉,便再也沒來複診。
如今時間已經過去了5年,王先生發現自己最近很不舒服,出現了全身無力、頭暈、噁心嘔吐等症狀,王先生害怕了,趕緊來醫院檢查。一檢查發現,情況居然這麼嚴重!
王先生情況到底有多嚴重呢,他的血壓發展到了3級高血壓,並出現了中度貧血,彩超提示雙腎縮小,血肌酐高達902.5μmol/L,已經達到尿毒症的水平了!
事情怎麼會發展成這樣呢?這是王先生的疑問,亦是我的疑問。在我的追問下,王先生道出了這5年來自己的經歷:
原來,王先生當時調理後病情有所好轉,後續並未繼續服藥。由於家裡兩個孩子要錢上學,每天熬夜加班工作,後來妻子忍受不了家庭如此貧窮,就與王先生離婚了。離婚之後的王先生徹底擺爛了,整日抽菸喝酒。本來這5年裡有好幾次身體對王先生發出警告,提醒他趕緊去治療,但是王先生都不在意,這才導致今天這樣的局面發生。
王先生的故事實在引人深思,這也給廣大腎友發起一個提示:從慢性腎炎到尿毒症,其實這個發展過程中,有很多次機會可以「及時止損」。但是很多人卻像王先生一樣,要不是忽略了,要不就是放任不管。
第一次機會:初診慢性腎炎
初診慢性腎炎時,大部分患者沒有很明顯的不適症狀,很多都是體檢後發現的。這個階段的患者多有輕重不等的高血壓,部分患者高血壓症狀比較明顯。其次可能會出現血尿、蛋白尿,血尿也可能是肉眼血尿,或是鏡下血尿,鏡下血尿患者就無法通過肉眼觀察到。
這個階段相對比較好治療,及時進行治療的話,是有很大可能恢復正常的。但是很多患者在治療時發現自己吃了幾頓藥有所好轉以後,便不再繼續服藥,也不去醫院複查,自己給自己下診斷,覺得自己已經「痊癒」了。於是又回到之前的生活,飲食也不注意,生活方式不改變,導致沒本來就沒好透的疾病加重了。
第二次機會:腎功能損傷階段
到了這一步,表示慢性腎炎進一步發展了,與剛開始檢查出慢性腎炎不同,這一次對腎功能造成傷害了。此時患者會出現一系列不適症狀,比如疲乏無力、體重減輕;注意力不集中、夜尿明顯增多,一去醫院檢查發現血肌酐、尿素氮明顯上升,並且常伴有酸中毒的表現。
這個時候的治療重點在於保護腎臟殘餘的功能,避免進一步惡化,腎功能繼續受損。對蛋白尿、水腫的治療可以使用一些對症藥物,比如潑尼松、利妥昔單抗等激素藥物、生物免疫製劑控制病情。此階段要嚴格注意飲食,一定遵守低鹽、低蛋白飲食原則。同時也要預防腎病併發症,比如感染、腎性貧血等。
第三次機會:慢性腎衰竭中晚期
慢性腎炎發展到這個階段,表示病情已經很嚴重了,說明前面兩次機會沒有把握好,導致病情發展到這個地步。這個時候的腎臟功能基本上都喪失了,身體的毒素已經不能自己排出去了。
所以機體會出現很多不適症狀,比如全身水腫、腰酸痛、乏力、食慾缺乏或厭油;其中消化道症狀也很明顯,比如噁心、嘔吐、腹脹、腹痛、腹瀉和便血。檢查後會發現血肌酐、尿素氮飆升,血壓、血脂也會出現異常,嚴重者還會出現電解質紊亂等情況。
總之,慢性腎炎本身不可怕,特別是剛檢查出慢性腎炎時,此時症狀還不嚴重,只要積極治療,就有可能逆轉腎臟功能。如果治療不積極、不規範,甚至不去治療,任由病情發展,就會導致病情一步一步加重,錯失一次又一次本可以挽回的機會,直至病情到慢性腎衰竭期,甚至出現尿毒症。
但是如果發展到慢性腎衰竭期,或是出現尿毒症,也不要太灰心。現代醫學技術很發達,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或者是選擇腎臟移植手術,經過這些治療,也能夠對病情有所緩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