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尤其是在疫情當下,怎樣讓老人居家吃好生活好?
普通老人怎麼吃提高免疫力
針對一般老年人的居家飲食,給出了4個核心推薦:
食物品種豐富,動物性食物充足,常吃大豆製品
老年人更要注意食物的多樣性,千萬不能因為口味偏好或恐懼心理,只吃很少的幾樣食物或者純素食。尤其是因為懼怕脂肪或膽固醇,進而少吃或不吃肉類、蛋類等高蛋白食物,非常不可取。
那具體怎樣做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 品種多樣化。
除了常吃的米飯、麵條、饅頭等,馬鈴薯、紅薯也可以作為主食,還可以選小米、玉米、蕎麥、燕麥等各種雜糧穀物。包子、餃子、餡餅也是營養比較均衡的主食,如果能搭配綠葉菜等一起吃就更好了。
2. 努力做到餐餐有蔬菜。
老年人要儘可能換著吃不同種類的蔬菜,最好餐餐都有綠葉菜,比如菠菜、生菜、油菜、紫甘藍等。
蔬菜中富含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都是免疫力的「地基」,比如鈣、硒,維生素 A、C、D、E 和B族。
不同品種的蔬菜所含的營養成分差異比較大,因此建議搭配著吃,比如,炒馬鈴薯絲搭配青紅辣椒絲或胡蘿蔔絲;茄子可以和青椒等蔬菜一起炒。
3. 儘可能選擇不同種類的水果,在三餐之間作為加餐來吃。不要只吃一種水果。而是每種吃的量少一些,種類多一些。
4. 每餐都要有動物性食物,搭配豆類食品。
我們都知道,蛋白質是免疫力的基礎,因為不管是免疫細胞的生產和更新,還是免疫抗體的分泌,都需要蛋白質作為基礎原料。因此,攝入優質蛋白質是維持良好免疫功能的基石。
動物性食物是優質蛋白質的來源,還富含微量營養素(比如鐵、鋅、鈣等),而且吸收利用率比較高。由於老年人常常出現缺鐵性貧血、肌少症等,因此更應該餐餐都吃動物性食物,每天的攝入總量達到120-150克,也就是2兩半到3兩肉。
動物性食物也需要多種多樣,建議平均每天吃魚類(含蝦、蟹、貝類)40-50克,畜禽肉(比如豬牛羊、雞鴨鵝)40-50克,蛋類40-50克(一個雞蛋大約就是50克左右)。
需要注意一點,吃豬牛羊肉的時候,儘量選擇瘦肉,少吃肥肉,更不建議吃豬油拌飯之類的食物。
豆製品也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比如豆腐、豆腐乾、豆腐皮、豆泡、豆花、豆漿等。建議老人每天也吃一點,搭配其他食物一起做,既美味,又營養全面。比如青椒炒豆皮、豆泡瘦肉湯等。
老年人還可以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況,選擇攝入奶製品,比如鮮牛奶、優酪乳、老年強化奶粉等。如果要喝優酪乳或奶粉,注意看一下配料表。
鼓勵和其他人共同進餐,保持良好食慾
之所以提到這一點,是因為隨著年紀增大,老年人的身體功能會逐漸衰退,特別是味覺、嗅覺等,這都會降低老年人的食慾。
老年人很多就患有慢性病,需要長期服用藥物,也可能會出現食慾減退的現象。我們肯定會有這樣的感受:爸媽、爺爺奶奶的飯量一年比一年少,就是這個道理。
怎麼辦?「指南」建議:
老年人最好能和其他人一起吃飯,比如老伴、子女。因為吃飯不僅是一種生理行為,也是一種社交行為,所以才有「人多吃飯香」的說法。
在烹調方法上也有講究,經常換一換菜餚的做法,換一換食譜,比如別老是吃白菜燉粉條,可以試試醋溜白菜、大蝦蒸粉絲。這樣做,能讓食物色香味俱全,去享受食物的美味。
積極戶外活動,延緩肌肉衰減,保持適宜體重
《指南》建議,老年人應當保持適宜的體重,體質指數(BMI)最好保持在20.0~26.9。太胖的老人應當在飲食和身體活動方面進行適度調整,使體重緩和地達到正常範圍。
可以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即使居家,也可以適度增加身體活動量。比如做做家務、陽臺打打太極拳等。
適當減少高熱量、高糖食物的攝入,比如減少精米精面的量,用高纖維的馬鈴薯、紅薯、雜糧來替換;少吃高油、高鹽的食物,但要保證足夠的優質蛋白攝入。
想特別提醒一點:雖說我們有「千金難買老來瘦」的俗語,但事實上,過瘦和過胖都不好。
因此,老人需要有點肉。太瘦的老人更要多吃高蛋白食物,尤其是紅肉、乳類和大豆製品[2]。
定期健康體檢,測評營養狀況,預防營養缺乏
如果老人在短期內出現明顯的體重下降(比如一年內體重下降比例高於5%),最好去營養科看一下。如果處於營養不良或免疫衰退狀態,就要請醫生及時幹預了。
高齡老人怎麼吃提高免疫力
針對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指南」給出了6個核心推薦,並特別強調了加強營養篩查和營養指導。如果吃飯情況不好或者伴有慢性病,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補充營養素補充劑、強化食品等。
接下來,我們同樣結合「指南」的核心推薦,來給出詳細的解讀。
食物多樣,鼓勵多種方式進食
高齡老人的生活自理能力下降,加上疫情,出門買菜可能都很困難,因此我們首先呼籲,子女、家人要儘可能和老人一起吃飯、一起做飯,幫助老人改善情緒、增進食慾,實現食物多樣化。
具體來說,建議每天早餐要有1個雞蛋、一杯奶(300-500毫升都可以)、1-2種主食。
其中,主食也要多樣化,每天換著花樣,並適當加入一些其他食物,比如魚糜粥、肉末粥、蛋花粥、餛飩、肉包等。
午餐和晚餐最好也確保1-2種主食、1-2種葷菜、1-2種蔬菜、1種豆製品。
其中,葷菜可以是畜禽肉、魚蝦肉換著吃,並且搭配合適的蔬菜和豆製品,避免單調重複。
高齡老人建議少食多餐,比如三餐兩點制或三餐三點制,也就是在三餐之外,加上2-3頓點心餐。可以是水果、粗糧、堅果、優酪乳等食物。
吃飯時間最好規律、固定,比如6:30-8:30吃早餐、11:30-12:30吃午餐、17:30-19:00吃晚餐。睡前1小時不建議進食了,以免影響睡眠。
選擇質地細軟,能量和營養素密度高的食物
高齡老人的咀嚼和吞咽能力、消化吸收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所以食物最好軟爛易消化,不要太粗糙、過於生硬、塊兒大、油膩。
推薦使用蒸、煮、燉、燜等易消化的烹飪方式。
重點解釋一下營養密度,是指相同熱量的前提下,食物中所含重要營養素(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的濃度。通俗來說,肥肉的營養密度就低於瘦肉和奶製品,因為後兩者在相同的熱量下,所提供的營養素既多且好。
再舉個例子,純糖塊基本只提供熱量,而缺少維生素、礦物質、蛋白質等營養素,營養密度幾乎為0。
因此,推薦老年人多吃一些魚蝦或者雞鴨的精瘦肉部分,也可以吃一些脂肪含量比較少的牛肉。
多吃魚禽肉蛋奶和豆類,適量蔬菜配水果
這一點和一般老人的建議一樣,建議高齡老人也要食物多樣化。
不同點在於,高齡老人的食物需要細軟易消化。具體建議是:
- 主食可以吃一些軟米飯、爛麵條、發麵包子等,點心餐可以適當來一點糕點、麵包。
- 肉類可以做成肉末、肉丸、雞絲、蛋餃等。
- 魚蝦類做成魚片、魚丸、蝦滑等。
- 豆製品做成豆腐、豆漿、豆花、豆沙餡等。
- 蔬菜可以切成小丁或刨絲,也可以做餡,包成包子、餃子、餡餅等。
- 太硬的水果或蔬菜,可榨成果蔬汁。但一定要現喝現榨,並且把果肉和果汁一起吃掉,以免損失掉膳食纖維。也可以把水果切成小塊煮軟了再吃。
- 全穀物和雜糧不能少,做法上有講究,可以加水浸泡2-3小時後再蒸煮。
- 儘量不吃油炸、燒烤、生硬、刺激的食物,比如蠶豆、燻魚、臭豆腐等。
關注體重丟失,定期營養篩查評估,預防營養不良
前面提到,老人更要有點「肉」,高齡老人更要關注體重下降和肌肉流失的問題。
建議高齡老人除了要餐餐有肉,還可以注意以下食物不能吃:
1. 常吃富含維生素D的食物,比如動物肝臟、蛋黃等;
2. 多吃富含歐米伽3脂肪酸的海產品,比如鮪魚、鮭魚等深海魚等[3];
適時合理補充營養,提高生活品質
如果老人的食量(比之前減少80%左右)或體重明顯下降,就要及時去營養科看一下,在醫生的指導下合理使用營養素補充劑、強化食品或特醫食品。
比如一些老年強化奶粉或餅乾,會針對老年人的特點,添加鈣、鐵、鋅、硒和多種維生素。
堅持健身與益智活動,促進身心健康
不管年紀多大,都建議老人積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居家或戶外活動,比如陽光下走路、太極拳、廣場舞等。建議每天戶外活動1—2次,每次30分鐘-1小時左右,以輕微出汗為宜。
如果難以下樓,可以堅持做一些腦力活動,如閱讀、下棋、彈琴等。
最後我們想說的是,假如每一位老人都能做到「指南」推薦的吃法,基本都能保證老人身體棒棒的、免疫力槓槓的。
但「知易行難」,老人自己做起來更難,因此還是想呼籲工作繁忙的子女,儘量多和老人一起吃飯,對老人多一些關心,這才是真正的、理性的孝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