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土」吃成非遺,濟源這道美食,一點都不簡單啊!

我們現代社會中的年輕人,經常都說「要吃土了,要吃土了」,實際上,我國有個地方,真的在吃土,一吃吃了幾千年不說,還吃出了一個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歷史非常悠久的河南省濟源市,有一道堪稱當地名片的美食,土炒饃,就是用土來做的。非常有特色。

土炒饃,顧名思義就是用土炒出來的饃,灰撲撲的,看起來就和土疙瘩一樣,但咬起來嘎嘣脆,還越嚼越香。當地的人非常喜歡吃。特別是王屋山一帶,每年幾乎家家戶戶都會做。

關於土炒饃的傳說非常的多,傳的最多的就是周文王之子虞仲的後人仲山甫帶領著自己的子民在田間勞作,因為帶的乾糧比較多,於是就放在田坎上,等勞作完了之後,發現所帶的乾糧上全是泥土,因為當時糧食非常的珍貴,大家都捨不得扔掉,就將它們全部吃了。

卻沒想到,乾糧吃起來自帶一陣泥土的清香,非常的特別,於是大家便喜歡上了這種帶著泥土味道的美食。每天勞作都會找一些比較乾淨的土壤將乾糧圍住。久而久之,便發展成了用土壤來炒制乾糧,發現,這種方法做出來的食物,不僅味道清香別致,保存時間還非常的久,於是便將這種方法流傳了下來。成了今天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土炒饃」。

說了這麼多,很多人就好奇了,用土來炒饃,到底是怎麼做的呢?不會覺得很髒嗎?味道吃起來,不會覺得滿嘴都是沙土嗎?

其實,土炒饃看著好似像土疙瘩一樣,實際上要做起來,並不是特別的簡單。

首先,要做土炒饃,就得找到好土。在當地,並不是所有的土都可以拿來做土炒饃的,做這個特色美食的土必須是王屋山上的白面土,就是當地人所說的觀音土。

想吃饃了,當地人就會去王屋山的山壁上用鋤頭挖一背簍回來,將他敲碎碾壓成粉狀,用很細的篩子過濾一下,將大塊的,顆粒較粗的土質過濾掉,只留下細得猶如麵粉一般的粉土來備用。

土找好了,我們就開始發酵麵粉,待麵粉發酵好後,就加入雞蛋、芝麻以及喜好的調味料,然後再糅合起來成為你一個大麵團。

將揉好的麵團搓成拇指大小粗細的條狀,再用刀切成一兩釐米左右長短的小面塊備用。

這個時候,我們將剛才已經篩好的粉土拿出來,放在大鐵鍋中翻炒加熱,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過程,鍋裡明明全是土,沒有加一滴水,但是炒著炒著,鍋裡的土就開始冒泡泡,出現一個個的氣孔,就像煮沸的水一樣,非常的絲滑。

看到這個時候的土,就說明炒好了,我們就將剛才切好的一個個麵疙瘩丟進沸騰的粉土中,跟我們炒花生一樣,不停的翻攪著鍋中的麵疙瘩。

放下去的麵疙瘩肉眼可見的變成灰撲撲的泥土色,這個時候,重點就來了,我們必須要嚴格把控火候,不能讓火勢太大,否者麵疙瘩會迅速變硬,口感就不好了,而且這一工序的製作中,需要找一個力氣特別大的人來操作是最好的。因為我們必須要隨時隨地都得翻炒這大鐵鍋裡的麵疙瘩,讓它受熱能夠均勻,這樣炒出來的饃才能口感一致。

等麵疙瘩均勻變硬變脆之後,就可以用篩子篩乾淨表面的土,土炒饃就做好了。

做土炒饃的原理就是利用土的熱傳導性,讓面饃饃變得香脆,這樣子比油炸的吃起來就要更健康一些。

而且這樣做出來的土炒饃,還能一定程度上改善人體技能,調節我們的腸胃。所以說別以為是用土炒的,反而卻是一種非常健康的美食。

很多人就問了,為什麼一定要用觀音土啊?經檢測,王屋山的觀音土土質比較乾淨,而且還富含鐵、鋅、鈣、鉀等元素,因此,對人體非常的有益。

2011年,土炒饃代表性的傳承人樊雙旗,歷經了種種的艱辛,將土炒饃最傳統的製作方法用文字記錄了下來,又找到各種文獻資料、影片資料等等,在當地相關部門的一起努力下,去申請了代表濟源傳統文化美食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毫無懸念的,申遺成功了。

從此以後,土炒饃就不再僅僅是一種當地的特色美食,非遺賦予了它鮮明的民族地域文化特徵,更讓它成為了一種傳承。

被著河南省不遠的南京市,也有一種讓人吃一次就難忘的美食,那就是南京大派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做出來的”波派炸雞”和”波派蛋元氣輕食”,它們公司的第一家門店就開設在有「中華商圈」之稱的南京市核心地段新街口商圈,並且用始終如一的口味和貼心的服務,在短短七年的時間就讓他成為炸雞品牌中的「戰鬥雞」了,而且還在全國範圍內建立起了21家門店,這麼短的時間打出了一個當地的招牌,和土炒饃的完全是兩種不同的存在方式,出現在我們大眾的面前。

土炒饃是一種非遺的傳承,而南京大派餐飲管理有限公司的「波派炸雞」確實一種「匠心」和「國潮」的體現,他們都在美食界佔據著不可或缺的位置,非常值得我們去嘗嘗。

以前聽說過一句話,「寧戀本鄉一捻土,不愛他國萬兩金」說的也許就是土炒饃。一道美食就代表的是一種情懷,一種味道就能讓我們記住一個城市。

濟源的「土炒饃」,有機會一定要去試試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