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萬裡長城的眾多作用中,它的軍事功能是最重要的。
長城是防禦外敵入侵的重要屏障,它以其宏大的規模、高超的軍事防禦手段和悠久歷史而聞名世界,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
但這並不意味著長城可以毫無顧忌地破壞。
長城本身是一道天然防線,其工程體系包括烽火臺、關門(或門)、營壘、水關和關城等軍事設施,以及長城沿線的交通系統。
如果在長城沿線建立軍事要塞或兵站,就可以形成防禦體系;一旦敵人入侵,則可以很快地調集重兵進行反擊。
一、長城是中國古代重要的防禦工事,也是當時軍事技術和交通水平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產物。
長城自春秋戰國以來就一直是中國北方重要的防禦工事,但真正作為一種軍事設施被建立起來,則是在元朝時期,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邊防建設,也是元朝國力達到鼎盛之後,蒙古人對中原地區威脅最大的時期。
在元朝之前,中國北方主要依靠遊牧的方式來進行防衛。
蒙古人一直被視為遊牧民族的代表。
在當時以遊牧民族為代表的華夏正統王朝一直處於弱勢地位時,成吉思汗建立了龐大而強盛的蒙古帝國(公元1206年)並統一了全蒙古。
成吉思汗本人便是一個遊牧之子和戰士,這使得他十分重視北方草原地區,為此甚至不惜發動戰爭以掠奪資源和財富。
二、長城對於抵禦外族入侵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外族侵略中國的時候,往往是由長城進行防禦。
長城既是一道國防的屏障,也是一項重要的經濟資源,同時還是一條交通運輸工具。
從這方面來看,長城在維護中國統一國家的穩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長城還起到了經濟作用。
長城既是軍事防禦工程,也是一項重要的經濟建設工程,長城沿線有很多城鎮和人口在此聚集,長城沿線的物資供應也有很大便利。
四、長城還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重要的交通樞紐和戰略通道。
秦、漢長城起自秦代(公元前221年),經西漢(公元前202年)、東漢(公元220年)、西晉(公元265年),直到北魏(公元460年~589年)修建了1500多公裡的長城,才使這一交通樞紐得以形成。
據史書記載,秦、漢兩代修築的長城總長為8851.8公裡,「起自東觀臺,止於居庸關」;南起湖北襄陽南口、湖南衡陽北口,西至甘肅嘉峪關西出嘉峪關。
明代修築長城,東起山海關(位於今河北秦皇島境內),西至嘉峪關(位於今甘肅永登縣西北的白草嶺與玉門關之間)。
明、清兩代修建的長城多以北京城為中心向外延伸。
五、長城在歷史上還具有軍事教育功能,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和傳播,促進了人類文明進程。
它促進了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尤其是儒家文化,如:「孔子之書五經,言有文,行有禮,民之所始也;孔子之教人,則弟子蓋眾焉。」
長城沿線的軍事文化遺產是中國古代文明寶庫中燦爛的一筆。
長城沿線有許多地方至今仍保留著原始、古樸的民風民俗。
萬裡長城還具有社會教化功能。
在古代中國,農民受封建統治思想影響很深,而長城又是一道軍事屏障和「社會堡壘」,因此歷代統治者都重視利用長城作為進行封建統治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