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碟是一部電腦中最主要的資料儲存硬體,作業系統、軟體和其他大部分的檔案都會存在硬碟裡。硬碟有時也被稱作「C槽」,因為 Microsoft 指定C槽為電腦中的主要硬碟代稱。
雖然從技術上來講這不算是正確的說法,但這樣的用法還是相當流行。例如說,有些電腦有多種字母開頭的硬碟槽(像是C、D、E槽),代表著多個硬碟的空間。另外,硬碟也稱作 HDD (Hard Disk Drive縮寫)、硬碟、硬盤等。
不管它叫什麼名稱,主要硬碟通常會包含作業系統的根目錄。
關於電腦硬碟的介紹
硬碟通常是比一般平裝書的大小再稍微小一點,而重量也比書稍微重一點。
硬碟的兩側會有預鑽孔,螺紋孔洞可以方便你將它安裝在電腦機殼中的硬碟槽,用硬碟抽取方式的話,也可以嵌在小一點2.5吋或大一點3.5吋的硬碟槽。因為硬碟被嵌在上面,所以連接的一端會面向電腦內部。至於筆電的話通常會選用2.5吋的傳統硬碟或固態硬碟為主。
硬碟的後端會有一個連接到主機板端口的排線,而要用哪種線(SATA或PATA)要根據使用的是哪種硬碟,但通常買硬碟的時候就會附上接線,並且也包含連接到電源的接線。
大部分的硬碟背後也會有跳線設定,可用來作為當安裝多個硬碟時,讓主機識別這些硬碟。這些設定會依照硬碟而有所不同,你可以向購買硬碟的店家詢問細節。
硬碟運作方式
硬碟不像暫存資料的RAM,磁碟在電腦關機後依然能夠妥善保存資料,這也是為什麼你重新啟動電腦時,即使關掉了硬碟的電源,開機後還是能保留所有儲存的資料。
硬碟內部的軌道上有著磁區,置於旋轉的碟片上,碟片有可以用致動器臂移動的磁頭,能夠在磁碟上讀取和寫入資料。
硬碟的種類
電腦磁碟不是唯一的磁碟總類,SATA 和 PATA 也不是唯一可以連接電腦的方式,有很多不同大小的硬碟,有些非常小而有些則很大。
舉例來說,USB隨身碟也有一個硬碟,但它不像傳統硬碟一樣有碟盤轉動。USB隨身碟有時會被視為是用USB連接的固態狀硬碟。混合固態硬碟(SSHDs)也是另外一種硬碟類型,只是不太常見。
也有一種硬碟叫外接式硬碟,它是一種常見的外部硬碟,你可以讓硬碟安全的擺放在電腦之外。外接式硬碟通常也是使用USB頭來連接電腦,不過有些會用 FireWire 或 eSATA。
硬碟儲存容量
你在購買手機或筆電等設備時,硬碟的容量是非常重要的考慮因素,如果儲存容量較少,表示硬碟很快就會塞滿檔案,相反的若硬碟有非常多的儲存空間就可以容納更多資料。
若要依據容量來選擇硬碟也要根據不同情況與條件,比如你需要可以儲存很多影片的手機或平板電腦,你應該選擇 64GB 或 128GB,而不是 32GB。
假如你買新電腦要配硬碟,預算沒有上限當然是越大越好。但一般比較經濟實惠的方式,是選擇系統碟 512GB (固態硬碟),然後再配上一個至少 1TB 的傳統硬碟(HDD)。
當然現在雲端硬碟這麼方便,很多人甚至就只單裝 512GB 或 1TB 的固態硬碟,剩餘不是很常用到的資料就全部上傳到雲端硬碟節省硬碟空間。
關於硬碟的注意事項
使用硬碟可以做的事情之一就是更改它的代號,可以幫助你記憶各個硬碟的用途。舉例來說,主要硬碟通常被命名為「C槽」而且不能隨意變更,但你可以將外部硬碟「P」改為「Z」,或是任何你想要的字母。
另外,你也可以輕易檢查剩餘可用硬碟空間,在你收到硬碟空間不足的警告通知特別重要。如果硬碟空間不夠,你可以卸載不常用或檔案太大的軟體、檔案,或將檔案上傳到雲端硬碟來騰出更多空間。
首次安裝作業系統時,系統會有選項能讓你將硬碟格式化,並且將一個硬碟分割成幾個磁碟區。分割磁碟區對於未來需要進行磁碟重組可以比較省時間,因為切分成多個小磁碟區,可以加快重組時的執行速度。
還有就是不要對固態硬碟進行磁碟區切分。
由於硬碟是電腦儲存資料的地方,想要安全的移除全部檔案是很常見的事情,像是硬碟想當二手品賣出或重新安裝到新的電腦和作業系統時,你可以用資料銷毀程式來達成,避免個人重要資料外洩。
另一方面,你可以用硬碟加密程式來保護裡面的資料,只有在輸入密碼後資料才會被解鎖並且能被讀取。
硬碟故障排除
由於電腦會反覆從硬碟中讀取或寫入資料,時間一久自然設備就會有遇到問題的時候。
其中最常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發出噪音,而排除硬碟故障的方法就是做硬碟測試。
Windows 作業系統內建一套工具叫chkdsk,可以幫助辨識甚至修正各種硬碟問題,你可以在幾乎所有 Windows 版本中找到它。
另外,很多免費的硬碟檢測軟體也都可以幫你測試出硬碟的可能問題,看是能夠靠調整來讓它恢復正常,或是乾脆就直接換一顆新的硬碟替換。